劈开那座山:她与她的节育环
创始人
2025-10-20 20:46:43
0

作者|贺淼

指导教师| 张洋

编辑|吴筱慧

(本文由镜相 X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合作出品,入选高校激励项目“小行星计划”。如需转载,请至“湃客工坊”微信后台联系。)

56岁的秀文躺在手术台上,麻醉生效前,她对医生说“相信你们啊”。十几分钟后,一个在她体内放置了二十多年的T形节育环被取出,上面还沾着血丝和肉。这个小小的环,曾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象征,锁住了和她一样的众多女性的生育选择。

从上世纪80年代的限制生育到2025年全面放开、鼓励生育三孩,节育环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逆转。它从一种强制性的避孕工具,转变为许多女性在有限选项中的主动抉择。无论是被迫放入还是主动选择,女性的身体始终是生育政策变迁最直接的承受方。我们不禁要问:当节育环从限制生育的工具变为“管理生育”的手段,女性的生育自主权,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避孕的工具,隐没的生育

56岁的秀文来到当地的妇幼保健医院,她决定取出节育环。

秀文体内的节育环是在计划生育期间放入的,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早已失去避孕的效果。

节育环,学名为“宫内节育器”(IUD),生效时间一般为5-20年不等。它主要是通过干扰精子活动、阻止受精或抑制胚胎着床来实现高效避孕。其生物原理是利用人体的排异反应,刺激子宫内膜产生炎症,使宫腔环境变化从而阻碍卵子受精及受精卵着床,起到避孕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曾是中国女性使用最广泛的长效避孕方式之一,因高效、便利的特点被纳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推广,高峰时超1亿女性佩戴。

上世纪70年代国家提出“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9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则提倡城镇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可以有控制地生二胎,超生就要按照规定处以相应的罚款。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这笔罚款被称为“超生罚款”,1992年改为“计划外生育费”,2000年则改为“社会抚养费”。

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分别以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计征的参考基本标准,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情节,确定征收数额。社会抚养费的具体征收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¹例如1993年《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明确规定:计划外生育一个孩子的,按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征收计划外怀孕费,并从孩子出生之月起,分别按夫妻双方当年工资总额或年总收入的20%至30%一次性计征七年的计划外生育费,其总额不得低于二千元;继续计划外生育的,加重征收计划外生育费。²

由于各地区的情况不同所以超生罚款的征收标准也有所区别,但无论是在哪个地区,这种罚款额度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考虑到有限的收入情况,再想到自己也已经有一个女儿,为避免意外怀孕而缴纳罚款,秀文就自己主动选择去上环(即在体内植入宫内节育器)。

“与其说是主动,不如说是无奈”,秀文露出一个苦涩的笑容。

她回忆上世纪90年代还好,要求放宽了些,70、80年代左右政策抓得更严。当时计划生育队在村里搜寻是否有计划外生育的怀孕妇女,一旦检查到,如果月份还小就要被拉到医院流产。但农村地区的人思想较为传统,一般信奉多子多福,觉得孩子越多越好,所以总是有想要违反规定,“顶风作案”的人。

秀文还记得以前她们村里有一家人为了多生几个孩子,做出的举措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农村里的房子大都有一层简陋窄小的阁楼,一般用来放置稻草和农具之类的杂物,那家人就让女人怀孕后在阁楼上整整藏了一年。当村里人问起他家媳妇去哪儿了,家里人怕乡里人举报,就谎称她外出打工要过年才能回来。

女人吃喝拉撒都在上面,一日三餐由婆婆或丈夫给她送上去。最后连生产也没敢去医院,是家里婆婆帮她弄的。生下来后偷偷摸摸,东躲西藏地将孩子养大到近3岁,后来还是被发现了。乡里人这才知道原来她没出去打工,这一年都躲在阁楼上生孩子去了。检查的人发现了也没办法,孩子都这么大了,只能依照政策罚了将近5000元了事。当时的5000元几乎耗去了一个农村家庭好几年的收入。

村里像这样的人家还有一些,为了生孩子跟打“游击战”一样。秀文记得有一次计划生育队半夜突击检查,邻居家的婶婶为了不被抓到,慌地从床上爬起来直接往深山里窜。直到天亮,估摸着检查的人差不多离开了,那婶婶才小心翼翼地从山上挪回家里。

当时的计划生育除了对各家孕妇查得严之外,为从根源上减少和杜绝超生问题,部分地区还要求已经生育的妇女接受节育措施,如上环、皮埋(全称皮下埋植避孕法,是通过在育龄妇女胳膊植入米粒大小的左旋18甲基炔诺酮硅胶囊,缓释药物达到避孕效果的长期避孕方式)或结扎。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在计划生育期间,全国范围内超过80%的节育责任由女性承担,在节育措施中节育环约占50%,为主要的避孕手段。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女性在第一次生育之后就失去了再次生育的自主权。她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不同的节育措施,有些人不得不和子宫里的环一起生活。除此之外,部分女性由于自身的体质还要忍受上环后的副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专家李医生表示,针对已有的症状,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节育环最常见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出血和腰痛。因为它是通过持续地刺激子宫内膜引起一个非细菌性炎症反应。这时候,女性白带有可能增多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腰酸甚至出血的症状。部分人一周内就能恢复,有的人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好转。

其次它有可能反复诱发妇科疾病,比如阴道炎、宫颈炎等。此外,有一类的节育环是有尾丝的,一些留在阴道内的尾丝会增加感染的风险甚至提升逆行感染(指病原体沿着人体的腔道,向其起源部位甚至更深处的组织,器官蔓延的感染方式)的概率。最后是节育环有可能嵌入子宫肌壁,很容易发生嵌顿,特别是圆形环。而如果超过期限未取出,也很有可能发生上述症状。

二十多年后的现在,秀文正在为取环做准备。

秀文自从上环后月经就有些不正常,她和检查的医生说自己约莫在40多岁时就停经了。医生一听她的情况,就连连摆头,告诉她这种情况不好取,有点棘手,风险也比较大,有的人刚开始也只是取环,到最后变成住院了。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取环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尤其是对于已经绝经多年的女性来说。

根据成都市妇幼保健医院妇科专家孙医生的描述,近年来大多数取环的女性在50岁左右,而这个年龄正好是绝经前后,这时体内雌性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子宫会逐渐萎缩变小。然而宫内的节育环却不会随之变小,如长期滞留在宫内,很有可能会引发比较棘手的情况如子宫嵌顿(指节育器部分或全部嵌入子宫肌层)和腹腔穿孔(指在上环或取环过程中如操作不当可能使得节育器穿破子宫壁进入腹腔),增加出血和感染风险,从而诱发慢性子宫内膜炎和盆腔炎等妇科疾病。因此最佳取环时间一般为绝经后的1年内,此时子宫尚未明显萎缩,宫颈口相对松软,取环操作简单,损伤最小。

取环不仅有时间要求,还要做大量的术前检查,查看子宫情况如是否有炎症或其他宿病。即使符合取环条件,在取环时也要小心翼翼,因为节育环位于子宫内部,虽然有宫腔镜等医疗设备探查辅助,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类似于“盲操作”,只能凭借医生以往的取环经验,尽量避免刺伤子宫内部组织。

二十多年前被放入节育环以避孕的女性,在二十多年后则要面对取环的风险,再次经历与上环时相似的痛苦。

秀文觉得这件事还是不能这么拖着,于是一咬牙决定继续完成后面的术前检查如透环、腔内彩超、血常规等等。令她稍感心安的是查验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基本符合取环条件。

随后医生对她体内的节育环做了一个术前摸查,发现还能摸到当初放入的T形环的尾丝。不过由于绝经太久,目前的子宫和阴道状况不适合进行手术。于是医生开了戊酸雌二醇口服片(一种雌激素类药物),嘱咐她一天吃两颗,吃完后再来医院看看情况。这种药物一般用于刺激体内雌激素分泌和子宫内膜增生,为取环手术创造条件。

吃药后的第二天,秀文发现自己内裤上的白带分泌物逐渐增多,隐私部位也开始肿痛。秀文心里有些害怕,给医生打电话反映这个情况。医生回答她这是正常的,如果实在不舒服也可以停药,但取环手术可能就要往后推迟了。秀文没有停止服药,她想着“一定得赶快把这个环取出来”。

取环那天早上她比往常早起了两个多小时,按照医生要求不吃饭不喝水。8点20分秀文到达医院,门诊部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有些吵闹的人声莫名地牵扯着她的心。

安排取环的手术医生让她先做了一个宫腔镜和心电图,确认无误后,又告诉她手术室的空调才开,等一会温度高一些,再喊她进来,随即让她手术单上签字。签字的时候,医生说由于上环时间久,闭经时间长,子宫已经萎缩了,取的时候可能会断,也许要分几次做手术。

坐在观察室里,秀文有些紧张,大约半个小时后,护士才通知她进去。坐在手术台上脱外套时,她还是很紧张。为了转移注意力,秀文开始找医生聊天,说她一共就躺过两次手术台。第一次是生女儿的时候,她选择顺产连麻药也没有打;第二次是上环的时候,也没有打麻药。今天是第三次,也是她第一次打麻药。

麻醉医生喊她醒来时,手术已经做完了,“没有任何感觉,好像十几分钟就完了”。手术医生给她看了取出的节育环,小小的一个金属物件,还泛着光泽,非常完整,没有断裂,上面沾着血丝和肉。

看着这个放置在子宫内二十多年的东西,秀文有些茫然,就是这样一个小物件,限制了多少和她一样的女性二十年甚至三十多年的生育权。对于秀文这一代女性的很多人而言,节育环通常并非自主的选择,更像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她们的子宫成为上世纪计划生育的微观战场。

失衡的责任,有限的选择

29岁的董明明却做出了与秀文截然相反的举措,她选择去上环了。比起被动植入节育环的秀文,对于她来说这个小小的医疗装置反而是她避孕的绝佳选项。

“我就是不想再怀孕了”,董明明在被问到为什么去上环时这样回答道。

2023年3月8日,董明明产下了一个男婴。回忆长达九个多月的“长跑”,“实在是太辛苦”,她感叹道,“暂时不会再生了。”

然而在11月,董明明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月经似乎推迟了两周,心中有些慌乱。去医院检查,果不其然,怀孕了。

“实在没精力再去生一个”,董明明和老公决定流掉这个孩子。

人流手术只有半个多小时,很快。术后医生给她开了消炎药和慕芙滋,这是用于修复子宫内膜,缓解手术副作用的药物。董明明回忆,“药挺苦的,要吃一个疗程,后面还要复查。”

做了人流手术后,董明明感觉身体虚弱,很容易疲惫,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做什么都提不起力气来”。她突然想到这种症状和她刚生产完后的两个多月的状况很相似。有时她在家蹲着找东西,站起来后就头晕目眩,眼前发黑,“要缓好一会才能正常走路。”她也更加惧冷,往年冬天只要穿上一件毛衣和羽绒服就能御寒,而今年冬天自己还要再加一层毛衣,“却还是觉得手脚冰凉,身体发冷”。

据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专家李医生介绍,孕早期流产的主要人工流产方法有药物流产和人工手术流产两种。

药流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抗早孕药物杀死胚胎并激发宫颈扩张和子宫收缩,排除妊娠组织。它的优点是方便简单,无需宫腔操作,痛苦相对较小。但总有一部分女性在药流后无法将组织全部排除,所以要进行“清宫”手术,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子宫造成二次伤害。与此同时,在药流后女性很有可能出现腹泻、呕吐、头晕恶心、见红等症状。

人流术目前最为广泛的术式是负压式吸宫手术(手术原理与吸尘器的工作原理相似,使用负压吸引器伸入子宫内,通过负压力量强制性地让胚胎与子宫分离并吸出体外)和钳刮术(结合钳夹和刮宫的妇科手术),前者适用于妊娠期10周以内的女性,后者适用于妊娠期10周—14周以内的女性,术中是否选择无痛麻醉全凭个人意愿。

更要注意的是,人流术的伤害是完全无法避免的,术后有可能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三种症状,第一种是宫腔粘连。由于人工流产操作,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损伤而发生局部的粘连。就好比是让子宫从一片肥沃的土壤变成坑坑洼洼的贫瘠土壤,很有可能造成月经量减少甚至不孕;第二种是盆腔炎症,最严重的结果可能导致输卵管炎症,造成输卵管性不孕;第三种是子宫腺肌症,可能会对子宫基底层造成损伤,伴随强烈的痛经和月经量增多。此外,流产后有些女性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如因流产而长期陷入自责或恐惧再次怀孕,这种症状往往会持续一年甚至更久。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意外怀孕而去流产的情况,董明明尝试吃避孕药。

她选择服用对身体副作用较小的,市面上常见的避孕药,这种药物需在事后72小时内口服。然而在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董明明发现她发胖了,脸上甚至冒出暗红的痘痘和粉刺,夜里更加少眠,连月经周期也乱了。

“我胖了十斤左右”,董明明的语气里透露着难以置信。她开始在网上和其他服用相同药物的女生交流,得知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副作用,而她恰好属于反应比较大的那一类。

董明明决定不再服用避孕药,那么如何避孕就又成了一个难题。董明明和她的老公感情很好,性生活稳定在一周1-2次左右。“我不想带套,我不舒服,我老公也不舒服”,说到这里时她的语气有些羞涩,“而且这样的方式也不能绝对避免,上次就是这么怀上的。”

面对这种棘手的情况,董明明在网上了解到还有两种方式可以避孕,分别是男性结扎(一种通过阻断输精管实现避孕的医疗手段)或女性上环。在查询了一些基本信息后,董明明和老公去了当地的一家三甲医院先询问了男性结扎避孕的可能性,得到的答案却有些出乎意料,“是有这个方法,可是医院拒绝给我们做。”

而后,她又去询问了节育环的事项,医院则表示可以做并且节育环的种类有很多。董明明不理解,同样是节育手段,为什么节育环可以上,结扎就不可以。据前妇产科医生、科普博主“六层楼先生”介绍,结扎手术本身并不复杂,但背后的人性很复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很多医生都会选择拒绝。后来他们又去了另外几家医院,得到的回答也是一样的。

根据《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女性上环手术2501486例,全国男性结扎手术仅为2626例。除了有限的男性结扎手术外,截至2024年,市面上几乎没有男性避孕药上市,而女性避孕药却种类繁多,已上市的就有口服片剂,注射剂,贴剂和栓剂等8种剂型。

男性避孕药的稀缺,主要归因于两个层面:一是研发环节的技术瓶颈,二是推广阶段面临的社会接受度挑战。

首先是技术方面,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性每日产生精子数量多达百万,而女性每月仅产1颗卵子,极少数情况下为2颗,因此针对男性的药物如要生效则需要达到近乎百分之百的抑制效果,有可能干扰激素平衡引发副作用如情绪波动,痤疮,性欲下降等等。其次对于男性避孕药的可逆性要求也很高,一般需要在停药后的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育功能,但在研发阶段存在部分实验药物使得少数实验者生育力长期无法恢复的状况。诸如此类使得男性避孕药研发失败的几率和成本偏高,大多企业不愿投入无效生产。

从社会推广方面来说,受社会传统文化观念影响,避孕长期被视为女性责任,男性大多不愿参与其中。且通常情况下男性以性功能强健为荣,社会对于男性生育能力的意愿也主要倾向“强化”(如壮阳药)而非抑制。

戴避孕套有再次怀孕的风险,长期吃避孕药又有副作用,思虑再三后,董明明觉得上环是目前的最优选。比起生育和流产带来的不可逆的身体损伤,节育环的伤害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她说自己有一个表妹也是这样,不想上环也不想做其他避孕措施,怀了两次,都流掉了,现在身体很虚弱。董明明无奈道,“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又愿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呢?”

身体与社会的平衡:主动上环的她们

如果说秀文和董明明都是因为避孕的原因被动或主动地植入节育环,林月则与体内的节育环“相处友好”,对于她来说,节育环不只是避孕的工具,而是辅助她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

2025年1月21日下午,当腿间涌出一大股黏腻的热流时,林月能感觉到浅黄色的裤子已经沾染上了红色的痕迹。她因疼痛而靠在沙发上蜷缩起身体,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以前痛经时常吃的布洛芬也不太管用了。她一只手按住坠疼感加重的小腹,另一只手拿起手机拨打了120。约莫半个小时后,林月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林月在药房购买的曼月乐环

医生像往常一样开了止血药,在检查后,又说比起寻常女性,她的子宫内膜较厚,且厚度不一,再加上中度贫血,建议立即住院,第二天安排宫腔镜刮宫。

“这是我第一次因为月经血崩而住院。”林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虽然自己以前来月经时的量也很大,但远没有这样夸张。正常女性的经期一般会持续3—7天左右,其总量稳定在20—80毫升之间,约莫为4—12个矿泉水瓶盖的液体量。

而林月此次经期长达15天,排出的月经总量过多,早已超过正常范围。后面的5天里她感觉到血直接大块大块地涌出来,“大概手掌那么大,腿都软了。”后来医生告诉她那些大块的,黑红和鲜红交织的东西不只有血块,还有脱落的子宫内膜。

根据《2022中国女性经期健康报告》,女性的平均月经周期为29.34天,96%的女性出现过至少一种月经异常,只有56.55%的女性经期规律。月经异常的表现包括眩晕、头疼、小腹坠疼、耳鸣等多种症状,而面对这些难以避免的疼痛,大多数的女性选择默默地忍耐。

第二天手术时,林月因为没生过孩子,很怕疼就打了全麻,打麻药的时候医生让她深呼吸,再张嘴,她照做。在感觉到左手手臂上出现了轻微的刺痛后,林月的意识逐渐涣散,“然后人就断片了。”醒来时在观察室,林月闻到了刺鼻的消毒水味道,头还有些昏昏沉沉的。父母告诉她手术持续了将近40分钟。

医生告诉她这次手术切了十几颗息肉,体积与绿豆大小差不多,和手术后的内膜一起送去病检了。

病检出来后,医生说林月患有子宫腺肌症(也称为子宫腺肌病,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周期性的增生、剥脱和出血),体内长有一个3×4×3cm的腺肌瘤。且她从第一次来月经情况不正常了,这次手术只是暂时缓解月经异常的症状,后面还得继续调理,如果想要更好的治疗效果,建议吃激素药或者上曼月乐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适用于避孕及特发性月经过多治疗)。

这是林月第一次听说这个医学装置,后来她在网上查了一下,才明白曼月乐是节育环的一种。一般的节育环用于女性避孕,而曼月乐环则有所不同,放置在子宫后,它会持续性释放激素性药物左炔诺孕酮,不仅有避孕的效果,还会帮助治疗妇科疾病。像林月这种月经异常的情况,曼月乐环则会使其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并减轻痛经症状。同时其效果也是可逆的,可以随时取出。

每一次月经的到来对于林月来说都是折磨,最开始的那几年是痛一天,后来演变成了两至三天,疼痛的部位也是从肚子扩展到腰部再到膝盖。“每次月经快来之前都很害怕,那种痛感像是肚子里被塞进了一块石头然后四处搅动,痛到晕厥,你懂吗?”受够了十多年的月经异常,喝中药等调理方法都试过了,林月决定去上环。

上环后林月复查子宫状况的彩超单

与出于治疗子宫疾病而上环的林月不同,加拿大留学生英英单纯是不想来月经,她是在19岁时植入的曼月乐环。

“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月经量不太正常。”英英之前特意计算过自己三个周期的月经量。称量每一片卫生巾的重量差值后,她得知自己每次月经前三天的总量都超过了110克,算上完整的月经周期可能有140克,这个数据远超出了女性平均月经量80毫升的上限。长期的失血使得英英出现了贫血的症状,她会时不时地感觉头昏脑涨,这种感受在月经期间尤为明显。“我不想再白白流血了。”英英这样说道。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对两性平等有比较多的思考。”除了身体健康的考量外,英英认为月经作为女性天然的生理机制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这些不便是男性无法感同身受的。

英英缓解痛经时吃的布洛芬药片

每次月经到来前,英英心里很是发愁。因为自己的月经量较大,即使卫生巾更换得勤快也难免会沾到衣服上,洗不干净。晚上睡觉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月经侧漏更是每月的“固定项目”。英英回忆在月经期间有好几次凌晨时模模糊糊地感受到腿间或屁股上不舒服,伸手一摸黏糊糊,湿哒哒的,像是一根针扎入大脑,意识瞬间清醒,从床上“弹射起步”,低头一看床单上果然已经染上一小块暗红的痕迹。

除此之外,英英提到由于月经,比起男性,女性免不了一笔与月经相关的固定消费。例如每月需定期购入一定量的卫生巾,“虽然加拿大的卫生巾和棉条不交税,但是一个周期怎么也要大约50元人民币。”

再比如沾上经血的衣物和床单必须及时清洗,如果洗不掉,“好好的一件衣服就只能扔掉了,感觉很可惜。”英英坦言自己很喜欢穿白裤子和白裙子,但来月经的时候就不敢穿,因为浅色的衣服沾上血过于显眼也不容易洗掉。这导致英英喜欢的白色衣物成了“不实用,浪费钱”的东西,所以也不能买。

英英在小红书上发帖分享上环的经历

在天然的生理机制面前,英英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喜好。每当月经来临时,所有的需求似乎都在为之让步,与之相同的还有23岁的小雪。

在小学六年级时,小雪迎来了第一次生理期,妈妈也顺势给她做了相应的科普:“每个女孩都会来月经的,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然而在现实的交往中,月经却常成为一个无法诉诸于口的的存在。

比如在需要更换卫生巾时,下课后女生总会迅速地从抽屉中拿出一个裹着塑料袋的东西,然后偷偷塞进口袋里,脚步匆匆地走进厕所里。“总有种不想让人看见的感觉。”

在小雪的记忆中,班上的女生在月经期间,书包总会显得鼓鼓囊囊的,里面一般都装着一袋或两袋的卫生巾,有时候甚至是换洗的裤子。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女生的月经量较大来不及更换卫生巾,或者即使换得很勤也会不可避免地沾染到裤子上,那么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状况,要么就忍到放学回家或者是事先准备好更换的衣物。

诸如这样“麻烦的禁忌”还有很多,比如经期不能吃刺激性的食物,不能喝冷水,更不能下水受冷,剧烈运动等等。像这样的注意事项虽然令小雪感到繁琐但还是在努力遵守,“毕竟是为了我自己的身体。”她这样想到。

而当小雪喜欢上游泳后,月经带来的不便则表现得更加明显,每月定期到来的月经成了她“畅所欲游”的最大阻碍。“游泳是一项不间断的运动,为了保持身体的灵敏度需要每周游上一次。”小雪说道。而月经来了之后,她至少一周甚至是两周内都要停止这项运动。间隔两周,身体不能很好地适应水下环境,在水中的行动也更加迟缓,“游得很不痛快”。

小雪上环后在游泳馆内游泳

在国内,不少人缺乏一定的人体生理知识,受到一些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对月经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抱有天然的回避,偏见甚至是隐性歧视。这种态度桎梏着小雪们的活动空间,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女性的生理需求及月经困境。也正是这种羞于启齿的态度,“月经”有诸多晦涩的指代词,如“大姨妈”“来事儿”“那个”等等,被遮掩的背后透露着月经是不宜公开述说的社会文化观念。

这些日常生活中时有时无的微小刺痛,让小雪觉得自己的身体被置于一个需要周期性隐藏的境地。她意识到,只要月经存在一天,她就无法真正无视这种无形的枷锁。于是,能够让她暂停月经的节育环,在她眼中就成了斩断这根枷锁的利器。

不论是上环还是取环,不论是出于避孕还是其他原因,秀文、小雪等人的选择早已紧紧地和这枚节育环绑在了一起,它体现着女性在面对复杂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主动出击。

对于林月,这枚环是拽她脱离生命险境的“救命稻草”;对于小雪,它则是刺破月经羞耻、赢回身体自由的“破壁的矛”。或许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节育环的确承载了部分女性痛苦的记忆和经历,埋藏了数不清的,隐形的伤痛。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了自己的健康,开始选择将它纳入体内,毕竟这是她们在科技发展有限的情况下能做出的最优选择。

痛苦需要被正视,不便应该被消除,自由有权被实现。从被动到主动,英英们正在慢慢尝试将身体自主权收拢到自己手中,但这绝非终点,它恰恰彰显了女性在有限现实与无限诉求之间的艰难权衡,相反,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英英想起自己曾读过的《她来劈开这山》中的一句话,“她喜欢收藏声音,那些被忽略的,遗失的女性声音。”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2... 家人们,年底了想换台vivo,结果一看X系列、S系列,还有子品牌iQOO,是不是瞬间选择困难症就犯了...
第三届中国—东盟传媒与新闻传播... 10月18日,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东盟传媒变革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东盟传媒与...
特朗普儿子回应父亲与印尼总统外... 在本月于埃及举行的加沙停火峰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印尼总统普拉博沃的私下谈话因麦克风未关被外泄。对话...
原创 中... 美国的旅行者1号简直是太空长跑冠军,1977年9月5日从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出去,搭着大力神火箭...
郑丽文:相信“九二共识”、反对... 图源:台媒20日,即将上任的中国国民党新任党主席郑丽文接受广播节目《千秋万事》专访,针对是否考虑未来...
3岁小孩被养成野人,家长却说是... 这是一个人类小孩。但他赤身裸体,蓬头垢面。他似乎不会像人类那样直立行走,总是四肢着地,用狗的姿势在地...
支付宝回应“内斗”传闻 蚂蚁集团于今年6月推出“AI健康管家AQ”应用,旨在整合支付宝账号体系与平台医疗服务资源,构建从AI...
广东惠州提升港澳居民工作生活便... 中新网惠州10月20日电 (孙秋霞 周盼)惠州粤港澳大湾区(港澳服务)专区(下称“港澳服务专区”)启...
泽连斯基转发OnlyFans成... 乌克兰“Strana”新闻网10月20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自己的“Instagram”账号上...
风声|当普通人缅怀杨振宁,究竟... 作者丨刘正Simon Kucher 战略咨询顾问1925年7月9日,在经过反复的思考后,维尔纳·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