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东盟传媒变革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东盟传媒与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来自中国及东盟的35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40余名嘉宾参会。广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双良致欢迎辞。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李伟红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赵双良在致辞中强调了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关系,总结了广西大学围绕人工智能与强化东盟办学特色采取的办学举措,回顾了广西大学新闻教育历史。他指出,广西大学将以本次论坛为起点,持续推进研究范式创新、人才培养提质与成果转化落地,培养能够驾驭智能科技、坚守人文价值、致力于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开幕式后,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仕勇主持,有16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在《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基础能力研究》报告中总结了国际传播学知识体系的三个阶段,并以东盟印尼、马来西亚、越南三国为样本,考察了相关公众的媒体使用习惯。他以报告为基础,提出建立“软实力基础设施意识”的概念与相关建设意见,强调国际传播需要建立更加完整的受众认知,作为软实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
印度尼西亚加札马达大学博士马萨更·威达达帕沙纳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与新闻教育:以加札马达大学传播系为例》的报告。他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印尼新闻业的应用场景以及加札马达大学使用人工智能的实践。他指出,加札马达大学正在通过一系列课外能力培养项目,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专业素养。他认为,人工智能是数字传播与新媒体行业的重要工具,学习掌握人工智能专业知识,能够使学生在创业与就业中更具创新性与竞争力。
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作题为《周边传播的实质与理念》的报告。他提出了“近化论”概念,讲解了本土原创新闻传播学理论周边传播的实质与理念。他认为,周边传播应该解决“近而不亲,亲而不近”的问题,强调建立“周边传播共同体”的重要性,并针对广西大学提出面向东盟开展国际传播研究的建议。
老挝国立大学语言学院大众传播系主任苏欣作题《从内陆到陆联:老挝国立大学培养高质量4.0专业人才》的报告,她分享了老挝国立大学如何在学生群体中推广使用人工智能,如何开展技术创新教育与培训活动。她强调,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时必须保持创意主导权,由学生引领人工智能,为国家的数字化转型做出贡献。
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闻与传播学分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廖圣清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的报告。他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传播格局新闻传播行业的影响,提出了培养中国—东盟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及路径。他指出,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研究在解决各种下游任务方面表现出强大的能力,同时也为信息传播与网络安全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东盟传媒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要求。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创意产业学院大众传媒系主任李知鍏作题为《从CapCut到DeepSeek:重新思考UTAR的新闻教育》的报告,他分享了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如何适应人工智能变革中的新格局。他指出,拉曼大学正在把AI相关内容增加到课程设置中,将人工智能入门知识和信息核心课程融入所有课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相关培训。他希望未来学生能以更好地融合速度、素养与创造力,适应人工智能新时代。
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吴飞作题为《全球共通:国际传播新理论范式的哲学根基探索》的报告。他从文明冲突论的局限出发,提出国际传播理论反思;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人类交往的本质,并根据哈贝马斯、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理论,提出了国际传播理论新范式。他认为,承认存在,同时要接受对方,理解对方,尊重对方,这个世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费孝通先生所强调的“各美其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长邱林川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与应对》报告。他结合实践案例,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教育问题。他指出,学院最重要的宗旨是做好AI的同时,让新闻更专业、更标准,并保持自己的特色,避免成为别人的工具。他表示,在AI的时代转变教学目标,要更加强调:让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生,批判性地运用这些工具,要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声音。
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的报告。他从客观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即算法、数据、算力等怎样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维度。他提出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学重点与新变化,并认为未来国际传播的人才培养,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广义的国际传播,即跨文化交流方面。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阿隆功·巴利坞鹏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新闻教育:驾驭新现实》为题,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推进新闻教育”话题。将AI融入课程的同时,与媒体公司展开实习合作。他认为,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运用AI生成真实新闻报道,并成为掌握信息把关与筛选能力的主体。他相信,新闻传播专业在AI时代将得到赋能,让新闻人在实践中得到反思与思考。
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林升栋作题为《中国—东盟地区文明交流互鉴:理论与案例》的报告。他介绍了厦门大学与东盟国家开展新闻传播教育与科研的情况,包括举办马来西亚分校开设新闻学、广告学专业,首届中国—东盟未来新闻传播教育会议,与东盟国家新闻传播院系合作出版《东盟十国媒介史丛书》等。他希望通过学习交流与合作能够打造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尊重与理解的人文格局。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社会与人文科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潘文建作题为《越南新闻与传播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报告。他结合学校教学实践,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专业相融合的经验。他表示,AI能更快速讲述故事,但只有人用心将事情真相告知大众。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东盟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秘书长黄典林作题为《探索中国—东盟新闻教育合作新路径—中越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对话会的启示》的报告。他分享了由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中越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对话会的交流成果,总结了中越文化、学术交流的经验。他表示,中国传媒大学未来将积极促进中越两国在新闻传播学科方面的人才与科研合作,构建中越跨文化学术共同体。
越南新闻与宣传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丁氏秋姮作题为《越南新闻与传播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报告。她表示,人工智能正在融入越南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仍然缺乏围绕技能以及态度方面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她提出了规范化学习产出要求、设计集成模块、加强产研学合作、制定标准和要求、投资教师发展等建议。她认为,越南的相关人才培养并不是独立或者孤立完成的,而是涉及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大背景。希望在未来,越南能与中国展开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杨学明作题为《从对话到共建—基于中越青年媒体人对话会的实践启示》的报告。她认为,中越之间的交流对话要“对心”“对题”“对时”,互鉴平台、叙事、价值,共建平台、内容、标准。她表示,未来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有更深的思想、更广的视野、更新的技术、更活的表达、更高的伦理,希望在未来能够把镜头对准人民、把话筒交给青年、把我们的新声传向未来。
广西大学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林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讲好东南亚故事的机遇和挑战》的报告。他以自身的经历,分享了对东南亚的记忆,回顾了中国—东盟的友谊历史和传播案例。他提出了人工智能等新传播技术在叙事方面的助力与隐忧,希望借助新传播技术,在新时代讲好东南亚故事。
6月18日下午,大会举行了四场平行分论坛,师生们围绕中国—东盟传媒变革、新闻传播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改革、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及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与命运共同体建设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同时,还举办了2025中国(广西)—东盟新闻传播教育合作发展交流会、中国—东盟区域传播南宁论坛。
本次研讨会由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广西大学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承办。(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 供图: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