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名字,从不只属于科学界。
他的一生,不仅写满了物理学的辉煌,也记录了一个中国人心系故土、情系家国的真实情怀。
在他离世后,社交平台涌现出大量网友自发缅怀。
不是因为他获得诺贝尔奖,而是那个许多人曾忽略的举动——2015年,杨振宁在93岁高龄时,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1
杨振宁的一生总是被两个关键词反复提起:诺贝尔奖和翁帆。
他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是他学生时代的校友,后来重逢于美国,一段师生情迅速发展为相濡以沫的婚姻。
两人共同生活五十余年,生育三名子女,感情稳固。
杜致礼包揽家中所有事务,让杨振宁可以专注科研,是他走向世界物理学巅峰的重要支撑。
2003年,杜致礼因病去世。
一年后,杨振宁与翁帆再度相逢。
那年他82岁,她28岁。
两人的相识要追溯到1995年。
彼时的翁帆还只是汕头大学的一名大一新生,因学校安排,有幸接待来访的杨振宁夫妇。
那年,她不过19岁,而杨振宁已经73岁。
两人初次见面,只是短暂的寒暄与合影,却在彼此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翁帆记得杨先生温和的语气与儒雅的风度,而杨振宁则称赞她落落大方、聪慧有礼。
多年后,杜致礼去世,杨振宁孤身定居清华园。
在那段最孤独的日子里,翁帆主动写信表达慰问,从一句句问候开始,两人慢慢重建起联系。
随后他们的通信变得频繁,谈学术、聊人生、讲往事……
翁帆逐渐被这位博学温厚的长者吸引,而杨振宁也在她的陪伴中感受到久违的温情。
感情悄然萌芽,从敬仰到倾慕,再到两颗心真挚靠近。
2004年两人的婚讯一出,舆论哗然。
54岁的年龄差,被外界质疑是“各取所需”。
可时间给出了答案。
在之后的21年里,他们几乎形影不离,翁帆悉心照料,杨振宁脸上常挂温和笑容。
多次接受采访时杨振宁坦言,翁帆不仅给了自己晚年的陪伴,更让他觉得人生并未因衰老而结束。
而对于翁帆未来的安排,杨振宁也早有准备。
他曾在节目中提到,如果哪天自己走了,希望翁帆可以再婚。
他说,年老的自己不忍心让她孤独到老。
那个瞬间,翁帆红了眼眶,却没反驳。
他们的爱情,从未对外做过多证明。
可正因为平淡生活中的细节,那些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的日子,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他们的感情是真心实意的。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祖籍安徽合肥。
父亲杨武之是清华算学系教授,自小耳濡目染,他也对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少年时便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的他,最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并以优异成绩脱颖而出。
23岁时,杨振宁作为清华公费生赴美深造,拜入物理大师“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门下。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他在获奖致辞中用中文说: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但在那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他长期定居美国,先后任职于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石溪大学,是全球公认的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尽管身在海外,他始终关心祖国。
1971年中美尚未正式建交,他就主动致信回国探亲,后来还参与推动中美学术交流,是第一批搭桥者。
也是在那个时期,他亲自参与促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设立。
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更是身体力行,在香港筹资支持国内高校建设,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捐出全部积蓄。
1999年,杨振宁正式回到清华任教。
多年来,他每周给大一学生上普通物理课,还参与前沿课题讨论。
尽管已经八旬高龄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只为多培养几个未来的中国物理学家。
有人说,他晚年做的这些事,远远超过他早年那座诺奖的含金量。
而这些事,在舆论翻涌时,总被轻轻略过。
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重新挖掘出这座精神宝藏。
那个被忽略的决定,更是让他彻底赢得人心。
其实,杨振宁晚年的争议很多。
有人批评他在国外生活多年,更有人质疑他入美籍后的立场。
可鲜少有人关注他在2015年悄然做出的决定。
那年他93岁。
郑重地放弃了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并转为中科院院士。
很多人问他为何选择这个时间点?
他只说了一句:我的身体里流着父亲的血,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这句话被网友翻出后,大家都为之动容。
有评论写道:这是一个中国人最深情的回归。
翁帆或许也许没想到,这件事竟成了杨振宁百年之后最打动人的记忆点。
其实也不意外。
恢复国籍这件事,对于很多在海外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来说并不容易。
但杨振宁做了。
整个过程没有高调宣传,只在一次小型采访中简短提到。
可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坚定,更打动人心。
杨振宁曾说,人生是一个圆,走了一圈,还是回到起点。
他把家安在清华,取名“归根居”,就是最真实的表达。
在那扇窗前,他看过四季更替,也为学生批改作业到深夜。
晚年的他依旧不减热情,把清华当家,把讲台当生命。
如今圆已画满,他回到最初的起点。
而那个用行动完成身份认同的选择,也成了人们对他最温柔的记忆。
写在最后
杨振宁的一生,从不属于一个奖项或一段恋情。
从西南联大的少年,到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从普林斯顿讲坛到清华讲台,他经历了战争、漂泊、辉煌与质疑。
可无论在哪个时期,他始终没变的是那颗中国心。
他用一生告诉我们: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如今,他已走远。
但那句“我为我的中国血统感到骄傲”,还在耳边回响。
希望他在另一方时空里,依旧做着热爱的事业,也不忘故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