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
10月11日,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将“吉星”宽幅02B07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吉林一号”星座的第141位成员,也是吉林在商业航天领域持续深耕的又一里程碑。
自2014年“吉林一号”首组卫星发射以来,“吉林一号”已实现26次发射、141颗卫星在轨运行,从最初小心翼翼迈出第一步,到如今实现“批量造星”,这一以省份命名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不仅打破了国外在亚米级遥感领域的垄断,更在全球商业航天格局中树立起“吉林标杆”。
在这场“太空突围”中,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吉林本土成长起来的“独角兽”企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动力,成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与科技突围的重要力量。
政策护航,点燃航天“星星之火”
从传统工业大省到航天产业新锐,吉林的转型之路离不开政府持续而精准的支撑。
早在2013年,吉林省便出台《关于扶持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将遥感卫星列为全省重大建设工程。次年,“吉林一号”卫星工程正式批准立项,长光卫星公司也应运而生,标志着吉林商业航天从构想迈入实践。
十余年来,从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连续聚焦,到“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接力部署,再到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卫星产业体系”,“吉林一号”始终处于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在创新协同方面,吉林省科技厅推动成立吉林省航天信息科技创新联合体,由长光卫星牵头联合吉林大学等37家省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在人才保障上,省市联动推出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覆盖长光卫星近半数员工,筑牢人才“蓄水池”。在资金支持上,从航天信息产业园建设到超长期国债专项,政府以“真金白银”为产业提速注入动能。
技术破局,锻造“吉林智造”新名片
走进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天王楼”,从“一箭4星”到“一箭41星”的模型变迁,不仅是数量上的跃升,更是技术迭代与制造能力的缩影。
“星载一体化”技术11年间历经四次升级,在性能提升的同时,卫星重量从400公斤降至20公斤,研制成本降至原来的1/20。多条批产线支撑起年产200颗遥感卫星的能力,为星座快速组网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长光卫星并未止步于“造星”。通过突破星地、星间激光超高通信技术,公司构建起遥感数据的高速传输网络,推动遥感影像在农林、环保、交通、金融、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等14个领域落地150余项服务,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地区)。
长光卫星上线的“吉林一号·共生地球”综合地理信息服务应用累计下载量突破350万次;“吉林一号网”注册用户超24万。一颗卫星,从研制到应用,正不断释放出赋能千行百业的乘数效应。
在长光卫星的带动下,吉林逐步形成覆盖超千家上下游企业的航天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基础与科教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从“一星闪耀”到“群星共赢”的产业生态。
迈向深空,布局下一个“航天蓝海”
站在新起点,长光卫星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正朝着更广阔的天地进发。
对于未来发展,新任副董事长、总经理陈茂胜已明确路径:“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卫星研制降本增效,创新遥感数据应用场景,拓宽市场渠道,打造遥感数据应用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关于未来突破方向,长光卫星把重点瞄准在卫星数据的开发应用上,一片广阔“蓝海”展现眼前。
与此同时,公司已启动通信卫星研发生产布局,规划年产300颗通信卫星的生产线,及支撑辅助系统。这一系列计划,从起步就有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护航”。
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田志萍表示,将围绕空天地一体化、通导遥一体化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空天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实施“吉林一号”卫星工程,支持长光卫星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吉林省财政厅出资100亿元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并成立省产投公司,以政府资金引领社会资本,加速光电信息等吉林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激活创新动能。
作为长光卫星最大股东,省产投集团将带头参与公司新一轮增资扩股,通过向社会资本让渡收益吸引投资,还将组建商业航天产业基金推动集群建设,并支持股权激励计划稳定人才队伍。
政策东风正劲,创新引擎轰鸣。长光卫星以新班子为引领,以政府持续赋能为支撑,正整装驶向商业航天的“星辰大海”,在太空中书写更多属于吉林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