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⑦丨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创始人
2025-07-28 09:21:28
0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系统部署,提出要抓好民生实事。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邀请漯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王继周,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李铮一起,围绕“用心用情做好养老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发展全局和百姓福祉。2024年和2025年,我省分别将“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提升农村普惠养老服务能力”列入省重点民生实事。

盛夏时节,记者走访鹤壁市、舞阳县等地,走进老年助餐食堂和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听基层百姓说变化,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聊体会,感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民生温度。

俯瞰舞阳县一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家奇 摄

助餐服务让老人吃得舒心又方便

7月21日,临近中午,在鹤壁市淇滨区黎阳路街道长城社区内,近200平方米的“雅苑食光”食堂渐渐热闹起来。“前些年,每天买菜做饭、刷锅洗碗要忙活好几个小时。”前来就餐的76岁居民王玉梅告诉记者,自打社区2023年8月引入运营机构提供助餐服务,她和老伴终于从烦琐的一日三餐中解脱出来,“在这里吃饭,既可以单点,也可以吃自助餐,好吃又干净。”

经营“雅苑食光”的晋刘磊介绍,该食堂营业时间为上午9点至晚上10点,饭菜均低油、低糖、少盐,营养均衡。饺子、馄饨、包子等面点由正规厂家直供且采用自助形式,75岁以上老人就餐仅需6元,65岁至74岁老人就餐仅需8元。同时,还提供“线上+线下”订餐方式,以及特需配餐、上门送餐等服务。

“黎阳路街道有居民7.7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万余人,助餐需求旺盛。”该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建武介绍,在市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街道引进餐饮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目前已辐射怡乐园、长城等9个社区,发展用餐、助餐会员1000余人。

如何在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采取‘社区+经营者+供货商’合伙人模式,链接多方资源,实现了社区服务提升、经营者家门口就业、供货商销路拓宽‘三方共赢’。”长城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瑞云说。

“街道还探索出‘养老机构+食堂’‘餐饮企业+食堂’‘源头工厂+食堂’等运营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公益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张建武说,一些社区食堂还根据实际拓展服务范围,如提供学生餐、生日宴,为周边单位和社会组织提供工作餐等。

黎阳路街道的实践,是我省因地制宜探索老年助餐模式的缩影。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中央厨房+助餐”“供销社+助餐”“村集体+助餐”“物业+助餐”等模式。越来越多像王玉梅一样的老年人不再为做饭伤脑筋,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放心饭。

舞阳县中医院的医生来到北舞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义诊服务。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徽 摄

建好农村老人家门口的服务站

7月22日上午,走进舞阳县北舞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93岁的刘树娃正和几位老人在走廊里聊天。“一开始,我不想来住。”刘树娃告诉记者,虽说女儿陈彩铃平时忙碌,难免照顾不周,但自己之前对乡镇敬老院印象不好,感觉环境“脏乱差”,且住进去“会被人笑话”。

“去年我劝说俺妈过来试住了几天,结果她对干净整洁的环境和护工的周到照顾很满意,很快办理了入住。”陈彩铃说,“今年大年初一把她接回家,没过两天她就想回去住。”

记者发现,在这里,老人的房间多为宽敞的二人间,床头、卫生间设有紧急呼叫器,卫生间铺有防滑地垫、安装有适老化扶手。在其他功能区,餐厅、综合活动室、医疗室等一应俱全。

“特困老人自愿、免费入住,其供养金、护理费由财政直接拨入运营机构,老人每月还可领取100元零花钱。社会老人入住则根据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等护理级别,每月缴纳800元至2200元不等。”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新红介绍,目前中心入住的100多名老人中,包括40余名社会老人,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农村老人对养老院的传统看法正在改变。”

随着年轻人口流动等情况越来越普遍,农村居家养老在现实中面临很多困难,养老机构成为重要补充。然而,曾经的乡镇敬老院只收住特困老人,还普遍存在设施陈旧、功能定位不清和服务供给低效等问题,也给财政带来较大压力,转型成为必然。

“2023年开始,舞阳县推进全县14个乡镇的敬老院全部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并委托漯河市康寿养老服务公司等两家机构进行社会化连锁运营,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剩余床位对社会开放。”漯河市民政局局长方高峰介绍,转型后的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院容、管理、人员待遇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平日里,李新红和护工不时背上医药箱,走进一些居民家中为老人量血压、剪指甲等。“除了全日托养和日间照料,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还将功能延伸至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和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康复辅具租赁等服务。”方高峰说。

省民政厅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在全日托养方面新增床位9352张,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入住率提高10个百分点;在日间照料方面,累计为老年人提供娱乐、助餐、洗浴等服务6.1万人次;在居家上门服务方面,提供巡视探访、精神慰藉、助餐、清洁等服务2.4万人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建成老年助餐服务场所8367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25年,将推动已建成的助餐场所提升服务能力,并扩大覆盖面,在农村建设1000个标准化村级服务站点,助力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就餐难题。此外,今年我省提出“实现1000个以上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截至6月底已实现786个乡镇敬老院转型。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上半年,我省10件重点民生实事整体进展顺利,不少超额完成阶段目标——

截至6月底,全省已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69.9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取证)52.3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5%、80.5%;已举办2545场专场招聘会,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0.7%;新建2个市级零工市场、41个县级零工市场,累计新改建1438个零工驿站和344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0%、82%、71.2%、86%。

我省上半年已完成排查4.2万所学校在消防设施和安保器材方面的短板不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已对2320所学校实施校园安全能力提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7.3%。

截至6月底,我省已完成14.5万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线培训,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6.6%。

……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而每一项民生“账单”的“兑现”,都推动着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中原大地上,蕴含着生机与希望的民生故事正在发生,也将越来越多。(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铮 郭海方 李宗宽 陈晨 赵大明)

“两高四着力”大家谈

激活养老服务“一池春水”

李铮:我国约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做饭难、吃饭难是很多老人,尤其是空巢、独居、高龄等老年人群体每日面临的烦心事。在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方面,漯河市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王继周:截至2024年年底,漯河市常住人口234.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56.8万人,占比达24.24%,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日趋明显。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成为检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参考标准。

在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一是完善服务供给网络体系,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整合优质社会餐饮服务资源,鼓励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行“餐饮企业+社区食堂”模式;探索中央厨房多点配送和灵活就餐模式,依托就近助餐点位实现“一站式”助餐、配餐、送餐服务。二是提升智能服务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分析助餐服务需求、消费能力和饮食习惯,由中央厨房统筹制定合理食谱并定期更新;以数据为支撑实现老年人就餐的差异化补贴,精准识别并加大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补贴力度。三是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老年食堂场地免费使用,个别社区食堂还能享受水电免费、厨房设施免费维修,形成相对低价优势,吸引更多就餐客流量。

目前,漯河市共建有197个老年助餐场所,其中老年食堂60个、老年助餐点104个、老年餐桌33个,为74个养老机构配备适老化餐桌782套、保温送餐车17辆等共计29个品类、5557件,且多数服务场所实现了“9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80岁以上老人6折就餐,70岁以上老人7折就餐,60岁以上老人8折就餐”,受到了就餐老人和社会大众的好评。

李铮:大多数农村老人希望在熟悉的乡土安享晚年,而随着年轻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化等情况越来越普遍,居家养老面临着很多困难,普惠、专业的养老机构成为重要的补充。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漯河市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继周:针对以往乡镇敬老院“小、散、弱”以及管理缺失、功能定位不清等问题,漯河市积极推进转型,打好体制机制改革、资源优化整合、发展模式创新一系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聚焦“建得好”,实现连锁化运营。高位推动,组建市县级工作专班,建立分包联系、定期调度、清单管理机制,并发挥老龄委议事协调机制作用,由民政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住建等多部门配合协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高效谋划,致力将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具备集中供养、行业指导、信息服务、技能培训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枢纽平台;高质落实,发挥政策资金“乘数效应”,建立奖补机制,对高质量完成转型任务的乡镇敬老院每家给予奖补资金20万元,并鼓励各县区通过慈善捐赠、社会引入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

二是聚焦“管得好”,打造标准化管理。推广县域养老机构管理制度、服务标准、院民服装、食材配送“四统一”模式,实行县级统管资产、专业机构运营维护、乡镇政府监督保障,确保层级责权规范明晰;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公建国营等模式,如舞阳县引入2家专业机构实现整县乡镇敬老院“全转型、全开放、全专业运营”,召陵区依托市康养投公司对辖区4个乡镇敬老院“打包式”升级运营。民政与发改等部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明确收住社会老人床位、护理等收费标准,为拓展社会收住服务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聚焦“用得好”,提供专业化服务。倡导政企合作共赢,如召陵区由市康养投公司作为承接主体,通过“一院一策”优化服务功能,在连锁协同、风险防控、品质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放大“漯颐养”品牌效应。多元拓展融合,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政府兜底保障职能的同时,为中低收入家庭的高龄、独居和失能老人提供普惠性机构养老服务,全面拓展社会代养、日间照料、居家社区支持等服务,实现“1+N”最大化。优化考评激励,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参加集训轮训,专业养老服务公司进驻后按照标准比例配备持证护理人员,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让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成为老人愿意来、主动来的温馨家园。

目前,漯河市已有33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占全市乡镇敬老院总数的66%,收住社会老年人近400名。争取到2029年年底,漯河全市符合条件的乡镇敬老院全部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且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为缩小城乡养老服务差距、实现养老服务均衡发展贡献更多漯河力量。(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赵大明 整理)

策划:河南日报社编委会

执行:屈芳 董学彦 阙爱民 杜君 刘磊 胡延征 高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制造”到“智造” AI潮玩... 陪伴型AI机器人 (资料图片) 苹果台灯机器人 ...
违规收11元高速费,郑州一T3... “明明高速ETC显示通行费是‘0.00元’,下车后账单里却凭空多出11元&l...
国网河南电力承建拉萨±400千... 7月24日,在拉萨±400千伏换流站RH1继电器室,河南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员工赵皓菥正...
让AI医生的智慧边界更加清晰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记者李恒 熊琳)“AI不会取代医生,但它可以成为医生的‘左膀右臂’。”24日...
济州航空空难调查新细节:飞行员... 济州航空空难调查现新细节,令人关注。据悉,此次事故可能与飞行员误操作有关。然而,即便出现这一意外,飞...
上合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代表团走进... 7月23日至27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
河南公布467家省级绿色工厂 ... 【大河财立方消息】7月28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2025年度省级...
再次提醒!今起三天河南高速路面... 近日,河南大部分地区遭遇持续高温天气。7月28日,河南气象再次发布提醒,今起三天河南高速公路路面温度...
杨保成校长签发首批录取通知书 ... “你好,请问是张哲琦同学吗,我是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保成……”7月27日,校长杨保成来到黄河科技学院普...
让机器人“心灵手巧”(科技视点... 本报记者 谷业凯 图①:灵宝机器人具身算法工程师王思成在演示机器人抓取物体。 图②:灵宝机器人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