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简称“示范区”),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46家低空经济企业,构筑起覆盖研发、制造、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截至目前,示范区共有机队规模突破170架,产业业态涵盖飞行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业务遍布全国,各类通航作业年均飞行时长约5000小时。这里一声声清脆的飞行轰鸣声,宣告着中原低空经济正在腾飞。
“老炮儿”称霸市场 “新秀”月销千万元
走进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简称“三和航空”),只见一架最新研发的消防无人机正起飞测试。
“正在测试的这台机型,最大载重能达到1吨,等于一辆微型卡车。”三和航空行政总监岳庭告诉记者,他们主攻大载重、长续航的工业级无人机的生产研发,应用场景主要涉及消防、应急救援、工程建设等方面。尤其是在全国消防系统,三和航空研发生产的无人机占据市场份额80%以上。
三和航空2015年入驻示范区,历经十年,已经站在国内大载重工业无人机生产领域的第一梯队,和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邮政等单位、企业都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如果说三和航空是示范区的“老炮儿”,那么河南如虹低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如虹低空”)就是这里的“新秀”。
这家2025年正式运营的企业,聚焦大载重无人机的研发与制造。
“我们一个月能卖掉10多台无人机,产值能达到1000多万元。”如虹低空相关负责人张久恒介绍,除了传统销售,他们的“电商”打法也功不可没。
截至7月20日,在抖音平台上,“如虹低空大载重无人机”账号已拥有2.3万粉丝。除了在抖音上直播卖无人机,他们还同步培训CAAC飞手。
王健行是这里飞手培训的行家,他从业以来共培训了将近300名学员,“00后占了大约三分之二,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有50多岁甚至60岁”。
中国飞龙落地中原,示范区做对了什么?
随着示范区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也吸引着更多的低空经济企业入驻,其中就有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飞龙”)。
中国飞龙总经理龚全告诉记者,该公司是经中国民航局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地方通用航空公司,机队规模超90架,具有规模大、资质全、作业范围广、专业性强的特点。
今年5月7日,中国飞龙获颁新的营业执照,中国飞龙正式落户河南。目前,中国飞龙首批人员已在郑州上街机场实现常驻办公。
说起中国飞龙落地郑州后的规划,龚全表示,公司将依托45年通航经验转向工业级大型无人机托管,“目前已托管2架FS—100中型无人机,计划拓展翼龙、彩虹等大型工业级无人机运维,涉及应急救援、人工影响天气等场景”。此外,团队还有现成的飞行执照人员、机务维修及航务人员,可直接投入运营。
无论是三和航空、如虹低空,还是中国飞龙,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区积极为企业协调拨付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资金,助力企业发展,通过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成立助企服务“帮帮团”、召开低空经济企业座谈会等举措,实现企业诉求“一事一议”,推动项目落地周期缩短40%。
在产业服务方面,示范区围绕无人机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进行补链、延链,引入高精度传感器和轻量化复合材料等核心部件制造企业。
打通产业闭环,还要啃下“硬骨头”
“示范区的价值,在于它打通了‘技术—场景—产业’的闭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尚思宁分析,上街机场和郑州即将建成的11个临时起降点,构成了低空经济的“骨架”;5G-A网络全覆盖,为无人机提供了“神经中枢”;而逐步开放的低空空域,则是释放潜力的“关键钥匙”。
未来,尚思宁认为示范区要啃下“硬骨头”——突破核心零部件技术,制定低空交通管理标准,拓展“低空+物流”“低空+旅游”等新场景。
在谈及低空经济企业发展时,河南省无人机产业协会会长曹胜利分析,河南发展低空经济有三大优势:
作为交通枢纽,新郑机场的货运能力能够保障通航和无人机得以快速转运到周边地区。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有9915万亩基本农田,8808万亩高标准农田,以及数量可观的经济和特色作物,植保无人机需求旺盛。
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低空经济人才培训方面理应走在全国前列,除农业植保外,相对成熟的行业有应急救援、电力水利巡检、特色文旅以及智慧城市管理等。
曹胜利表示:“示范区就像一个‘试验田’,既要培育三和航空这样的本土企业,也要吸引中国飞龙这样的龙头,更要探索可复制的发展模式,找到河南的特色模式。”
(策划:杨书贞 执行: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杨逍 通讯员 邢艺潇/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