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的今天,“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因病逝世。为了祖国核事业的发展,他曾隐姓埋名28载。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来不及庆功和休整,邓稼先又全身心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1958年至1986年,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的,100%获得成功。因长期工作在试验一线,邓稼先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直肠癌逝世,享年62岁。
隐姓埋名28年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环境,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当年10月,他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8年,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白手起家”开始原子弹理论的研究。
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回忆说:“我问他,调哪儿去?他说:不能说,我问:干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你到了那地方,把信箱的号码给我,我给你写信,他说:不能写信,不能通信。”
邓稼先只说了两段话:“以后这个家就靠你了,我的生命从此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生命就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从那一天起,28年,邓稼先隐姓埋名,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除了组织,没有人知道他的工作地点、工作内容。28年,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
亲自指挥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来不及庆功和休整,邓稼先又全身心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1958年至1986年,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的,100%获得成功。
因长期工作在试验一线,邓稼先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直肠癌逝世,享年62岁。
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请求再去看一眼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问道:“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两弹奖金各10元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多,法国用了8年多,苏联用了4年多,中国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1986年5月,杨振宁在专程看望邓稼先时,他问:您研究原子弹成功之后,得到了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听到这个答案,杨振宁已是泪流满面。
致命的核辐射
1979年9月13日,那次是氢弹空投试验。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发生了意外——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直接从空中摔了下来。
指挥部立即派出100多名防化兵去寻找,因为没有准确的定点,在戈壁滩上找了许久都没能找到。一颗核弹躺在中国大地上,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紧急关头,邓稼先心急如焚,他要跟着防化兵一起去寻找。基地的领导立即拦住了他,厉声说道:“老邓你不能走,你不能去!”
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去。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邓稼先搜寻到踪迹后,直接上前用自己的双手把碎弹从弹坑中捧了起来……走出来之后,他说了一句话:平安无事。
邓稼先因此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在离开事故现场前,一向不拍工作照的他,却拉着同事合影留了念……
拍完这张照片,邓稼先在返程的车上自言自语,说:你知道放射性钚进入人体之后,最容易被什么吸收吗?他自己回答:骨髓。然后又说:你知道进入人体之后半衰期是多久吗?他又自己回答:200年。
在这之后,邓稼先衰老得特别快,头发白了一多半,工作也特别容易劳累。
“两弹一星”功勋奖
邓稼先,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他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资料来源:重庆日报、共青团中央、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等】
编辑:张喜斌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