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春旺】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在强监管态势下交出了一份引人关注的 “期中成绩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保险业开出的罚单合计1099张,处罚金额累计1.79亿元,处罚机构632家,处罚人员1036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罚单1717张、处罚金额2.09亿元、涉及机构848家、人员1391人次),四项关键指标均有所下降,但从处罚要点来看,行业一些痼疾依然存在。
虚假套费、利益输送屡禁不止
从处罚要点来看,行业痼疾依然集中。其中给予合同以外利益频次为157次,占比9.75%;虚构业务套取资金频次为131次,占比8.14%;虚列费用频次为117次,占比7.27%;未按规定使用保险条款或费率频次为102次,占比6.34%;财务数据不真实频次为97次,占比6.02%。
给予合同以外利益的现象占比最高。例如今年4月22日,据浙江金融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太平人寿浙江分公司因在保险业务活动中给予投保人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被罚款12万元,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2万元。
在车险市场,部分财险公司为争抢客户,违规操作屡见不鲜。阳光财险广州分公司在3月19日因不实列支费用、给予客户合同外利益等,被广东金融监管局罚没合计近64万元。
在虚构业务套取费用方面,众多保险机构手段花样翻新。2025年以来,阳光财险深陷违规泥沼,多地分支机构纷纷“中招”。1月 10日,重庆金融监管局开出罚单,涉及阳光财险重庆市分公司、重庆市万州中心支公司、重庆市渝中支公司、重庆市巴南支公司4家公司。经查实,这些公司利用保险代理人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编制虚假财务资料,罚款总额高达179万元。
不仅阳光财险,华安财险吉林分公司长春中心支公司在5月9日也因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被吉林金融监管局罚款21万元,时任总经理马宁被警告并罚款7万元。
同月,阳光农险也被监管部门接连点名。4至5月期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出三张罚单,直指其管理漏洞,如七台河支公司伪造中介业务套取资金,基层管理者直接参与违规操作。
财险头部机构屡踩红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财险公司累计处罚金额为1.12亿元,占比62.77%;寿险公司累计处罚金额为5048.27万元,占比28.20%。其中人保财险以2520万元罚款、71张罚单“双冠”居首,太保财险罚款金额1190万元、泰康在线罚款金额1165万元紧随其后。
人保财险作为行业龙头,因各类违规问题频繁登上罚单榜单。在一些地区的分支机构,存在着编制虚假理赔案件套取费用的情况。例如,在某起车险理赔案件中,实际损失仅为几千元,但该分支机构通过与维修厂勾结,虚构了车辆严重受损的情况,将理赔金额提高到数万元,套取出来的费用被用于弥补其他业务的亏损或者作为员工福利发放。
太保财险部分分支机构则在条款费率执行上存在问题,擅自调整保险费率,以低价竞争的方式抢夺市场份额,破坏了行业的价格秩序。
泰康在线作为互联网保险的重要参与者,也未能幸免。其在业务快速扩张过程中,出现了销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部分线上销售页面信息披露不完整,误导消费者购买不适合的保险产品。
6月6日,国泰产险官网发布公告,公司存在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报告存在遗漏、给予投保人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承保理赔关键信息记载存在遗漏的行为,被监管机构处以总计196万元的高额罚款。
50人被罚禁入保险行业
在对个人的处罚决定中,警告996人次,罚款985人次,处罚金额累计3735.92万元,取消任职资格共计7人次,禁止从事保险业共计50人次。
以“明天系”旗下的天安财险和天安人寿为例,这两家险企被吊销业务许可证,其原高管团队因公司治理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违规向关联方输送利益、提供虚假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多名责任人被撤职、警告并罚款,部分责任人甚至被终身禁业。
天安财险原董事长郭予丰,在任职期间主导了一系列违规操作,违规通过信托、存款、理财、股权基金投资向关联方输送利益,金额巨大,严重损害了公司和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最终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
天安人寿原总经理陈玉龙,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对薪酬管理报告造假、违规将投资资产用于担保或提供贷款等行为负有主要责任,也被给予了严厉的处罚。
除了“明天系”相关机构,其他公司也有类似严重违规情况。时任阳光财险河南分公司信保事业部许昌第一营业部经理何庭含,诱骗客户办理贷款,并通过伪造保险公司公章、虚构客户收入等手段行骗,涉案金额高达7623万元,给公司和消费者造成了极大损失,最终何庭含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
业内人士指出,在严监管时代,保险机构只有将合规意识深入融入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稳健长远发展。保险行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