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7月16日报道: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育、强化 “大中小协同育人”,实现医学人文与多学科融合,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科学画报》协办的 2025Mini 科学训练营圆满举办。系列活动面向全市小学及初中生,为期两个周末,活动以“解锁生命密码 辉映人文之光”为主旨,吸引了上海市10个区70余所中小学的600多组家庭报名参与。
开营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章新致辞。本次活动延续了 “世纪火种・科普领航” 党建品牌的核心精神,以 “党建 + 科普” 为引领,响应国家战略,将科学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活动以 “人工智能 + 健康” 为底层逻辑,通过八大主题课程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期待孩子们在亲手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在团队协作中激发创新火花。
第一周活动以 “ AI + 医学科学 ” 为主题,活动现场呈现出一派沉浸式探索的热闹景象。同学们在 “肠道微观宇宙” 中,惊叹于肠道真菌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联,在观察与讨论中逐渐明晰维护肠道平衡的重要性;“纳米微观世界” 里,趣味实验游戏掀起探索热潮,孩子们在溶解比拼与模拟历险中,直观感受纳米技术的颠覆性魅力,真切体会到科技守护生命的力量;“AI 创作工坊” 内创意迸发,同学们在工具辅助下完成的 AI 作品,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创作的喜悦与科技的神奇;“健康管理实验室” 中,互动体验让抽象的健康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帮助大家树立起科学的生活观念;“毒物侦探局” 则像是一场神秘的解谜游戏,引导孩子们认清生活中 “隐形毒物” 的真面目及其危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刘宁宁,副研究员何伟娜,高级实验师曹易懿,实验师奚晶、张舒娴,大创团队吉颖、景思函同学分别带来《探秘肠道里的 “真菌小世界”》《纳米世界大冒险:从 “消失” 的水到 “永不消逝” 的它》《玩转科普 AI 视频,人人都是小导演》《告别体重焦虑!中学生的健康管理秘籍》《变身安全特工!破解 “隐形毒物” 的密码!》的系列课程,将医学知识与人工智能巧妙结合,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科学视野,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医学科学的种子。
第二周活动围绕 “ AI + 医学人文” 展开,现场氛围更显深度与温度。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晓晶表示,当前脑机接口、AI 出版等前沿技术正重新定义人类认知边界,而医学人文精神是驾驭这些技术的灵魂罗盘。今年的课程聚焦医学人文与科技的深度对话,让孩子们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厚植人文情怀,孕育医学人文精神。
“想象思维实验室” 成为创造力的孵化地,孩子们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探寻思维运转的奥秘,尽情释放内心的灵感;“眼科学与脑机接口前沿领域” 的探索,让大家既了解了眼睛的构造,又领略了科技为视觉带来的变革,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点上获得新认知;“AI 出版时空长廊” 里,同学们追溯信息传递的发展足迹,在 AI 创作实践中,辩证思考科技在出版领域的价值;“未来工程师心理剧” 则通过沉浸式的互动,让孩子们深刻感悟到科技发展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体会到 “人类超能力” 的珍贵。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副研究员赵冰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数据中心主任宋雪霏、住院医师李吉鹏、摇篮计划负责人冯铭同学,《科学画报》科普实践负责人庄园、心理专栏作者燕吉分别带来《无处不在的 “想象”》《“睛” 彩探秘:从眼科学到脑机接口的奇幻科技之旅》《当 AI 遇见出版 —— 穿越时空的对话 (探索版)》《未来工程师:我有一颗 “会爱” 的芯片》等课程,将医学人文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引发了青少年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
系列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宣传与科普促进办主任陆唯怡主持。她表示,活动通过多维度、跨领域的课程设计,将医学、人文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跨领域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激发青少年对跨界科学的探索热情,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数智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是践行“数智赋能 全民共享”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