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姣 程帅星 文 马腾飞 李博 冉衡 摄影】 “诸位不要抢,益气丹要卖给刘总。”“我出100万!”“我出200万!”
6月末的郑州园博园,40℃高温炙烤下,身着华服的短剧演员们,在仿豪门后花园的场景中激烈博弈,浑然不觉暑热。
这样的拍摄场景,在郑州已是常态——景区、文创园、商场、写字楼自不必说,就连家装城、产业园也成了摄影棚聚集地。短剧,正以惊人的穿透力激活这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基因。
“横屏时代看横店,竖屏时代看‘竖店’。”当全国剧组与演员扎堆郑州,一场“逐戏而居”的迁徙潮正热烈上演。
郑州,这座被冠以“竖店”之名的城市,究竟凭什么成为短剧产业的焦点?
家装城变短剧基地
郑州短剧产业的爆发,与存量空间的创造性转化不无关系。
走进凤凰城商场南城,瓷砖、卫浴展厅招牌上,“剧商”的长幅广告标识格外醒目:剧商时代、扑面而来、左手短剧、右手品牌……
2009年开业的这座家装市场,近年来因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景气度下滑,积极谋求转型。其南城4楼已被改造成含医院、警察局、霸总办公室等20余个场景的微短剧产业生态基地。
如今的凤凰城多了一个新身份——全球剧商中心。
凤凰城短剧的崛起,离不开两个灵魂人物:“剧商”概念提出者、北京微短剧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唐江山,梦影影视创始人马东芳。
2023年,凤凰城通过招商引资牵手唐江山。在他的推动下,2023年首届文化元宇宙暨微短剧产业大会落地郑州,微短剧直播元宇宙基地同步落成;郑州连续三年举办全球微短剧产业生态大会,逐步形成“政策扶持+场景建设+人才培育”的全链条发展体系。
唐江山口中的“剧商”,是指“短剧+商业”生态,通过剧情植入产品,实现“内容—流量—电商”闭环。
另一位深耕建筑工程23年的马东芳,自称进入短剧行业属于“误打误撞”。因对这一领域全然陌生,去年以来,她组队考察了北京、杭州、西安等地的短剧企业。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她看中短剧“见效快、风险小”的特性,毅然转身入局。
其主导的凤凰城短剧基地一期计划投资3000万至5000万元,规划59个现代场景与40个年代场景,目前已投资800万元。基地不仅提供拍摄场地,更配套共享办公、教学、录音等功能空间,着力打造短剧孵化全产业链。
“剧本打磨7—10天定稿,拍摄3天完成。”凤凰剧商导演李启轩介绍,团队已推出《陆总是不老女神》《唐总离婚后,烤肠卖疯了》等12部剧商题材短剧,另有十余部新剧正在紧锣密鼓制作中。
郑州短剧产业多点开花
类似凤凰城的场景重构正在郑州多地同步推进。
站在距凤凰城25公里的大志影视基地门口,竟有置身好莱坞影城的错觉。
一座大型室内影棚已然成型,年代家庭、现代医院、霸总办公室……30多个不同风格的场景,随时等候剧组开机。
这里,何尝不是郑州的“好莱坞”?
“目前基地已吸引全国不少短剧团队来郑拍摄,一天最多同时接待10个剧组。”大志影视基地负责人赵建亭介绍,基地一期投资2000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可以提供一站式短剧拍摄服务。
在大志影视基地,剧组可按日租赁所有场景使用权,也可租赁单一场景使用权。“大多公司会选择按日租赁所有场景使用权。”赵建亭透露,基地试营业两个多月来,已吸引全国近300个剧组前来拍摄。
市场的需求,也映在物流数据里。宙途文化合伙人圈圈在郑州拍了两年短剧,她坦言:“常备道具车之外,临时缺道具就call货拉拉,调大件、救急都方便。初创剧组甚至直接用它当道具车,随叫随到、车型可选、价格透明,能省不少启动成本。”
货拉拉数据印证了这股热度:影视基地周边订单量今年同比增长5%,凌晨时段的影视物流单占比达3%,订单热力图随短剧产业一同升温。
郑州的短剧产业聚合效应正在形成独特的“虹吸现象”。郑州航空港区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凭借“240小时落地免签”政策,实现海外剧组“上午签约,下午开机”的高效运作。二七区以128亩“西岗建筑艺术体验园”为基础,打造古风、现代、科幻等“即租即拍”影棚集群;以中陆商业广场为载体,构建剧本创作到平台发行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
登封市则以政策撬动文旅融合,4月出台的《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对取景地70%以上为登封地标、综合播放量过亿的优秀短剧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补。政策红利下,以少林功夫、嵩山风光为题材的短剧扎堆取景,让文旅宣传借剧出圈。
产业载体之外,郑州已形成多元企业矩阵。
天桥短剧作为郑州唯一一家全产业链短剧平台公司,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14亿元,投放短剧超过1000部,旗下账号累计粉丝量达10亿,月均播放量破百亿。
郑州本土崛起的日新阅益从网文公司转型,目前已构建“剧本开发—拍摄—发行”全流程体系。“今年6月单月拍摄短剧达180部,占全国市场近四成份额。”创始人侯超说,日新阅益坚持内容为王,自有丰富的IP库,自建服装、道具库,最近还在新乡投建了影视基地。
与此同时,众多短剧公司在郑州百花齐放,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一些公司专注垂直领域,如主打女频的花样年华影业,推出的《烽火千金谋》全网播放量已破3亿;部分企业试水出海,依托成本优势制作海外竖屏剧;还有企业探索“短剧+电商”模式,以剧情植入实现收益闭环。
在郑州二砂文创园,由影视后期团队转型而来的恰逢山海负责人孙佳男表示,短剧项目多、回款快,让许多原本艰难度日的传媒公司重获生机,“只要肯干、能干好,就有活干 ”。
截至2024年,郑州微短剧制作企业已超820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19家企业市场规模达到1000万元以上,3家企业市场规模过亿。
郑州为何能成短剧重镇
郑州短剧产业的崛起,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早在2020年前后,郑州就有不少主营信息流广告业务的公司,将故事性小视频作为网络广告投放,这被视为短剧的雏形。郑州乐不可吱便是从信息流广告成功转型的代表。
DataEye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行业百强承制榜显示,诞生于郑州的三笙万物居全国第三,乐不可吱进入全国Top10。
区位与成本优势堪称郑州短剧起飞的“隐形引擎”。作为中原交通枢纽,郑州铁路、航空网络密集,剧组人员与设备调配成本大幅降低;相对低廉的制作成本,更吸引北京、横店等地从业者“转战”郑州,形成人才迁徙潮。
海纳影视创始人汪维伟说:“我从事影视行业多年,从未见过(像现在这样)全国各地的同行到郑州拍摄,有的甚至在这儿租了房。”
为了大力发展短剧,郑州更于2024年10月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力争到2027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微短剧创作之都”。
这一目标也并非空中楼阁——截至2024年,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网民使用率59.7%,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01分钟,已接近即时通信应用;郑州市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23亿元,同比增长27.4%,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此外,为强化人才储备,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开设微短剧专业;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揭牌AI短剧创作基地,承办“微短剧青年人才专场双选会”,不断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快速发展的同时,郑州短剧产业也面临结构性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产业多集中于拍摄制作中游环节,剧本原创、平台发行等环节仍显薄弱;各区基地存在“各自为政”现象,资源整合度待提升。建议明确各地功能定位,避免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设备、人才高效流动,实现优势互补。
多位从业者认为,短剧作为载体,形式虽变,但影视产品的内核——优质内容永不过时。对郑州而言,抓住当前机遇,补齐产业链短板,方能让“短剧重镇”真正成长为可持续的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