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的签约金数字曝光,整个科技圈都为之震动。
赵晟佳、余家辉等4位华人科学家,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四人中至少有两人拿到了1亿美元的签约金,其余年薪也都在几千万美元级别。
看似是零星跳槽,实则更像是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人才收割。
4 位华人科学家中,赵晟佳毕业于北京大学,任鸿宇毕业于清华大学,毕树超毕业于浙江大学,余佳辉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他们带走的不仅是GPT-4的研发经验,更是中国AI界近十年的人才培养结晶。
几乎同一时间,英伟达官宣朱邦华、焦剑涛两位清华系科学家入职。
前者主导的Athene-V2-Chat模型曾被业内视为"GPT-4o平替"。
有硅谷猎头透露,Meta为挖人,直接包机送某候选人参观扎克伯格的私人住宅会谈,招揽方式在行业内也算少见。
清北人才外流,从"出国深造"到"系统性流失"的危险蜕变一组数据撕开残酷现实。
近五年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生中,不少人最终留美进入科技巨头,早已不似前些年"学术交流"的氛围。
这早已不再是前些年"学术交流"的范畴。
当英伟达AI研究院里清华校友能组起完整研发团队,当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首批17人核心团队中7人来自中国高校。
赵晟佳从北大计算机系到斯坦福博士,焦剑涛从清华特奖得主到UC伯克利博导。
他们的基础教育完全根植于中国土壤,却在科研黄金期成为硅谷的"技术雇佣兵"。
当前存在一定数量国内培养的技术人才流向硅谷的情况,国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部分成果也因人才外流。
高额签约金展现出Meta对人才的重视,也反映出其在AI领域的布局野心。
从价值层面来看,这一投入是为了获取人才所具备的技术价值,以推动自身AI项目的发展。
这四人曾主导ChatGPT多模态模型开发,其技术价值直接决定AGI实验室能否在2025年落地130万个GPU的算力矩阵。
扎克伯格提出给予候选人较为宽松的研究环境,鼓励其专注底层算法突破。
这样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国内部分企业的科研条件,但国内企业也在不断改进科研环境和激励机制。
英伟达的挖角策略则更具针对性。
朱邦华团队开发的Athene模型,恰好补足了黄仁勋"芯片+模型"生态的最后一块拼图。
为吸引他们,英伟达不仅开出"年薪+项目分红"的复合薪酬。
更承诺将其技术直接接入H100芯片的底层优化链路。
这种"技术话语权"的诱惑,远比单纯的高薪更具杀伤力。
但比硬件更稀缺的是能驾驭千亿参数模型的人才。
这四位华人科学家掌握的模型压缩、多模态对齐等技术,能让算力利用率提升。
他们带走的不是代码,是让GPT-4从能用到好用的核心方法论。
同样开发注意力机制,中国学者能把公式推导到第六层,这种数学底蕴是刻在骨子里的。
清华姚班、北大图灵班每年输出的AI人才,构成了硅谷华人科研圈的中坚力量。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我国的人才培养优势正在转化为对手的技术壁垒。
当科研成果变成"卡脖子"的武器,这些流失的人才究竟带走了什么?
赵胜佳参与的GPT-4o视觉理解模块,如今已应用于美国自动驾驶安全系统。
朱邦华团队的Athene模型,被纳入英伟达"企业级AI加速计划"。
中国AI企业面临着算力成本等方面的挑战,而硅谷吸纳的中国培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技术优势,对全球AI技术格局产生影响。
在当前保研面试中,有相当比例的优秀学生将出国深造作为重要选择之一。
若这一趋势持续发展,可能会对国内未来人才储备和科技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腾讯过往举办过诸多算法大赛,如2019腾讯广告算法大赛、2023腾讯开悟人工智能全国公开赛等。
均设置了高额奖金与丰厚奖励,展现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积极举措”。
国内企业正在用"场景化优势"争夺人才,6月腾讯启动的算法大赛或许算是个积极信号。
当国内企业能提供千万亿次算力支持,当P大模型训练不再依赖英伟达芯片,人才回流的土壤才会真正形成。
在流动中寻找科技自立的密钥人才争夺从来不是零和博弈,但当顶尖智力持续单向流动,必然会动摇科技竞争的根基。
或许某天,当中国企业能拍出"亿元年薪"时,不是跟风内卷,而是真正具备了定义AI未来的底气。
毕竟,最好的人才竞争,从来不是抢夺,而是让人才在祖国的土地上,看到改变世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