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岚
2025年被确立为中国“智慧教育元年”,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未来教育”形态。浪潮席卷下,教育系统如何积极拥抱智能时代的变革?7月2日,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会在余杭区杜甫小学举行。现场,作为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余杭用多年来的生动实践诠释数智时代下未来教育的新样态。
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会现场
据悉,早在2019年,余杭区就已全面启动“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行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全场景应用,构建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化推广的创新路径。目前,余杭已建成1个高标准的区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67所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学校覆盖率达95.7%。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实现智慧教室、创客空间全覆盖。
从“人工智能进校园”走向“人工智能重塑教育”,余杭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毛细血管”,深度嵌入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节点。
良渚实验学校学生展示无人机穿越
例如,本次推进会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展上,余杭共8所中小学精彩展示了跨学段、跨学科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瓶窑中学学生介绍着自主开发的智能体作品;良渚实验学校学生操控编程飞行器熟练地穿越障碍;海辰小学学生用乐高搭建京剧舞台,并通过编程的方式让京剧《两将军》“活”起来……
“这是我利用大模型构建的作文检索网站。在这里,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文,进行AI优化对比。”瓶窑中学徐艾同学边操作软件边说:“我们学校立人科创班的学生从高一开始接触人工智能方面的系列课程。通过课程学习,我之前开发的‘AI知识漏洞修复特工队’项目还获得省赛奖项。”
会上余杭区瓶窑中学作主旨分享
作为全国首批教育部认定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瓶窑中学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瓶窑中学校长胡胜海表示,立人科创班的学生们,仅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摘得国家、省市级科创竞赛奖项89项。成绩的背后,一方面是学校构建了科技通识、竞赛训练、创新设计等人工智能系列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学科-科创”双维融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打造了“六维数智贯通”育人生态体系,依托人工智能开展数智课堂、数智实训、数智评价等赋能教师、学生成长。
除了在校园里,人工智能早已悄然融入教育教学的细枝末节,区域层面,“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开展。一站式区域智慧教育核心平台“乐学吧”,构建了服务“教、学、管、评、育”的全链条智慧生态;打造“未来云校”联动城乡教育,创建了共建共享的余杭特色教育资源库。
会上,余杭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后续,余杭将制定《余杭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1+1+3+N”战略框架,通过构建1个个性化学习核心目标、1个支撑平台、3大智能体集群、N个校本应用场景,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区域范式。
(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