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江勇
河南省智能制造系统中试基地展厅里,大屏幕上正实时推演某企业数字孪生智能工厂的测试数据;中原量子谷的路演大厅里,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的研究员面对10余家企业代表,在详解“半导体晶圆劈裂机”技术的突破路径;方城县产学研对接现场,中国科学院团队与河南睿质机械公司工程师围坐一堂,敲定新能源车用液压减震器的量产细节……这些直击一线的创新场景,串联起河南“十四五”科创突围的鲜活轨迹。在机器轰鸣与签约掌声的交织中,河南科技创新的方法之道、路径之道、规律之道,正从实践探索中沉淀为可复制的发展密码。
方法之道,是“需求导向”的精准破题。河南摒弃“撒胡椒面”式投入,坚持“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验题”。今年以来,我省常态化滚动实施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首批5个立项项目直指产业痛点;两批62项省重大创新项目顺利验收,集中破解了一批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及“卡脖子”难题。靶向思维在各地落地生根:河南睿质机械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攻克镁合金精密加工易燃爆难题,研发的液压减震器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龙门实验室创新“企业出题+运营企业选题+产业研究院答题”模式,让科研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2025年,627项中国科学院前沿成果与河南企业精准对接,23个项目现场签约,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绑定。
路径之道,是“全链贯通”的系统发力。创新突围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构建。河南以“龙子湖科创路演”为纽带,打造成果转化“超级IP”,累计推介464项前沿成果,推动37个项目签约落地,让“书架”与“货架”无缝衔接。61家省级中试基地则成为关键跳板,探索出多元发展模式:河南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独创“三阶段孵化法”,让技术转化周期缩短50%,孵化4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济源形成了百亿元纳米产业集群;平高集团主导的电气装备中试基地,为上下游20家企业提供服务,13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种“路演对接+中试熟化+产业落地”的全链条路径,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形成“成果产出—产业应用—效益反哺”的良性循环。
规律之道,是“守正创新”的久久为功。科技创新没有捷径,河南的突破是长期坚守与机制革新的双重赋能。“守正”体现在对核心领域的深耕:中铁装备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起步,始终以创新为突围利器,先后攻克主轴承、控制系统等多项“卡脖子”技术,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创新”则体现在体制机制的突破: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让科研人员共享收益,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已累计赋权成果3130项,落地转化赋权成果1390项。这种“长期主义+机制革新”的组合,既尊重了科研规律,又释放了创新活力,正是河南科创跨越的核心密码。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年翻番、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3%、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这些数据背后,是河南对创新逻辑的深刻洞察。从龙子湖畔的深夜灯火到产业园区的机声隆隆,从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产业链的宏观突围,“十四五”期间,河南以需求为靶心找准方法,以全链贯通铺就路径,以守正创新把握规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部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