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末,已经没有人再质疑短剧的胜利。
传统影视行业凛冬已至。电影票房已被短剧市场规模超越,长视频平台“打不过就加入”,“脱下长衫”拍短剧,就连近期《许我耀眼》的火爆也被归功于“爽感”,是一部“批着长剧外衣的短剧”。

图据图虫创意
引领短剧赢得史诗级逆转的旗手无疑是红果短剧平台。11月20日晚,红果首次对外公布演员分账数据,三位平台入驻演员喜提百万级分红。其中,王凯沐和徐轸轸在《半熟老公》项目中分账预估金额分别为150万和100万;至春禾在《你装纨绔,我装瞎,看谁能演》中预估分账也超过百万。

就在发布分红喜报当晚,北京某头部短剧制作公司负责人的反应却是“不想玩儿了”。喜报背后藏着平台与内容制作公司之间的暗战,这也意味着短剧行业不再是野蛮生长的江湖,平台正在主导建立新秩序。强者制定规则,但红果用一种近乎悖论的方式宣告了它的胜利——引领短剧颠覆了长剧的叙事节奏与商业模式,却在资本与规模的驱动下,又用最短时间把短剧引向被颠覆的长剧生态。
短剧的胜利如此彻底,以至于它可能变成自己曾经颠覆的模样。

图由AI制作
胜出 颠覆者的精准打击
红果,一颗资本大树结出的金苹果。在字节生态的托举下,红果上游依托番茄小说的海量IP库提供内容来源,下游有抖音的庞大流量传播推广,形成了“网文-短剧-短视频”的内容生态闭环。
短短两年时间,红果月活2.36亿,已经超过优酷和b站,跻身前四,人均使用时长达到19.36小时/月。当席绢封笔,感叹言情小说的消亡,她也许没有意识到,现在的“最青春”是在被窝里刷短剧。

图据视觉中国
短剧的胜出建立在对传统影视、长视频内容自身软肋的精准打击上。碎片化时间利用降低了用户的时间成本,即时满足迎合了用户心理、短平快生产模式完成了对传统影视的重工业化打击……随着红果登台,竖起“免费”大旗,完成了商业模式上的最后一击。
当短剧生态从付费变为“免费观看+广告变现”,红果让短剧行业不再依赖于投流,走出了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混沌乱战局面,一举奠定霸业。

王凯沐、徐轸轸主演短剧《半熟老公》海报 图据红果短剧
重构 密集新政重塑短剧生态
事实上,红果今年为了重塑短剧生态,种种新政密集出台:
2月,发布创作者支持计划,“资金+生态+工具”三位一体,为创新题材提供额外收益、建立剧本共享平台、升级创作者工具。
8月,升级剧本合作政策,调整剧本评级与收益,收益两极分化,同时推动工作室化,鼓励个人编剧挂靠工作室,而编剧工作室就像高效运转的MCN机构,成为平台和个人编剧之间的桥梁。
9月,红果自制官宣“演员合作计划”,在掌控了内容源头后,平台正式向演员生态渗透。入驻演员将获得分账激励,从单纯的薪酬制转变为参与剧集全生命周期分账。拥有头部艺人资源的各大制作公司面临抢人大战。
9月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红果又宣布,平台不再为成品剧提供保底资金,以纯分成为主。平台将市场风险转移到了制作方,众多中小制作公司承压。

AI制图
从付费到免费的商业模式转变,从编剧到演员的全面绑定,“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红果正一步步地将短剧这个曾经野蛮生长的行业,带入由平台主导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的高度组织化生态。
胜利者不应受到质疑,但带头大哥制定游戏规则的强势与自制剧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
据媒体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播放量破10亿的爆款短剧共40部,其中红果官方自制短剧只有3部,其他均出自各大厂牌之手,比如听花岛、百川中文、阅文、马厩、海鱼星空等。各大基因不同、风格各异的厂牌“英雄不问出处”,用《家里家外》《盛夏芬德拉》等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短剧丰富了市场,拓展了短剧的可能性。

《家里家外》海报
这些涵盖编剧、制作、艺人经纪为一体的厂牌团队,采用内容中心制主导,与平台的冲突也在加深。某头部制作公司负责人表示,平台靠垄断地位滥用规则,“创作者服务平台”的真实目的是垄断行业生产资源,实现平台全定制,彻底去除版权方,未来行业主创全部沦为平台的螺丝钉,打造一个短剧血汗工厂,再无任何单一个体能与平台抗衡。她说:“我合作过很多平台,红果是效率最高、逻辑最清晰的团队,也是我所经历过价值观最激进、最黑暗、最把平台利益凌驾于生态价值之上的团队。关键是这个团队效率还高、逻辑还清晰、执行力还贼强,特别让人绝望。”
耐人寻味的是,头部制作公司在接受采访时控诉“平台霸权”,但都坚持“匿名”。

图据图虫创意
隐忧 内容同质化与明星中心制
短剧内容创作者,最担忧的是短剧行业的“长剧生态化”。“长剧生态”意味着,平台是绝对权力中心,是内容的主要采购方、投资方和分发渠道,通过“自制”或“定制”模式,牢牢掌握着项目的生杀予夺。而制作方逐渐从独立的创作主体,转变为执行平台标准的“供应商”“高级打工人”。资源(资金、顶级演员、头部IP、宣传位)向少数大项目倾斜,而大量中腰部作品生存艰难。
在平台掌控绝对权力的局面下,长剧生态中最被诟病的内容同质化与天价片酬、明星中心制两大弊端,在短剧行业也有重现的苗头。

图据图虫创意
在11月的一场短剧论坛活动上,一位制片人公开发言自嘲行业的“复制粘贴”大法:在这一年里有5000多名总裁被轮流下药,3000多名短剧女主角精准走错了酒店房间,还有2000多名千金上演团圆戏码,就连剧中的巴掌戏加起来可能都得绕地球好几圈……而此次红果事先张扬的百万级演员分红项目《半熟老公》其实依然是一个霸总娇妻故事。
字节系的红果用算法宝典构建了一个高效的商业内容工厂,用流量的蜜糖奖励顺从者,也不可避免地划定了创意的边界,而这正是那些想探索不同形式、题材、风格的内容创作者不愿被束缚的。如果完全遵从算法宝典,观众可能就看不到温暖动人的方言年代剧《家里家外》,慢节奏情感流叙事的《盛夏芬德拉》,创新和冒险是其成为30亿播放量大爆款的最大秘诀。一个默契的合作团队有“团魂”和内容创作的信念感。创作者的担忧在于,打倒投流的屠龙少年,最终被困在算法里,流水线思维取代创作灵感,系统化分工取代个人表达,成为同质化内容的制造机器。

《盛夏芬德拉》剧照
在影视行业,顶级演员拿走项目总预算的半数以上已是常态。整个项目常常为明星的档期、人设和偏好服务,明星的价值被抬高到导演、编剧等核心创作者之上。一位短剧制片人吐槽:近期一位“飞升”的女演员已经自带编剧进组,动不动就改剧本改台词,完全不服从导演安排。头部短剧演员的片酬今年大幅上涨,有的翻了几倍依然抢手。近期有一部剧筹备开机,选演员发现目标演员的档期都排在了一两个月之后。这对于讲究效率的短剧剧组而言相当致命。
未来 什么是短剧的星辰大海
在重塑短剧生态的过程中,红果释放出的各种信号也让人察觉其内部似乎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发展理念。这在自制剧和版权剧之间矛盾最为明显。
抢编剧、抢演员、取消成品剧保底分成,自制剧激进进击,给外部制作公司强烈的压迫感,但与此同时版权剧又释放出“百花齐放”的信号。据媒体报道,版权剧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理念是搭好台子,让大家唱戏,并不打算亲自下场制作。毕竟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是不公平的。关于如何做好短剧,平台在经验和认知上未必比各位创作者更有优势,所以我们选择放手让大家自行竞争。”

图据图虫创意
看似矛盾的信号背后,也折射出字节的企业文化——“大中台”提供统一资源,业务部门“赛马”,最后由数据指标说话。这样的深层逻辑指向了红果重塑短剧生态的终局:资本驱动必然走向规模化,规模化必然导致标准化,标准化则必然催生中心化控制。
短剧的胜出,在于它是一个全新并且不断迭代的互联网产品,但当短剧行业成长为巨兽时,红果发现面对一个500亿规模的大市场,最高效的管理就是抄“长剧生态”的作业——通过中心化控制来降低不确定性,通过标准化生产来保证稳定输出,通过制造明星来吸引用户注意力。
悖论中的红果也许会成为下一个“优爱腾”,但这不是内容创作者理想的星辰大海。
红星新闻记者 卫昕 邱峻峰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