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扛卡车碾压的电缆“铠甲”、让设备积尘减少70%的“空气净化器”、入选大国工匠论坛的光伏清洗“黑科技”……在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榕耀河北公司,一系列源自生产一线的“微创新”正不断涌现。这些“小投入”,撬动出“大效益”,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隐形护航引擎”。
云南能投集团榕耀河北公司光伏项目。
给电缆穿“铠甲”,一场守护电网安全的“微创手术”
“螺栓必须拧到标记线,密封胶条绝不能有褶皱!”曲阳晶投电站的烈日下,副站长李延佳的声音从安全帽下传来,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滴在滚烫的电缆槽盒上。此时,他正带领团队为35kV电缆中间接头安装自主研发的防爆盒——这个被工友们戏称为“电缆铠甲”的创新装置,正经历着投产前最严苛的“体检”。
在光伏电站的供电系统中,裸露的电缆中间接头如同暴露在外的“主动脉”,常年面临风沙侵蚀与外力冲击的风险。去年冬季的一场冻雨,曾导致相邻电站因接头绝缘击穿引发大面积停电。“不能再让‘血管破裂’的事故重演。”李延佳带着5名技术员组成攻坚小组,在仓库里翻出20多个报废接头反复试验,最终用不锈钢外壳、阻燃密封胶和散热孔设计,打造出这款集防护与散热于一体的“防爆铠甲”。
安装现场堪比精密手术:两名工人用水平仪校准接头位置,另两人同步缠绕防水胶带,最后灌注的密封胶需在3分钟内完成塑形。“这玩意儿看着像铁盒子,实际能扛住10吨卡车碾压!”技术员小李蹲下身轻叩盒体,盒壁上均匀分布的散热孔在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如今,这套装置已在河北区域6座电站推广,使电缆故障发生率同比下降30%,每年减少停电损失超30万元。
工作人员实时监控光伏组件温度。
给设备装“净化器”,滤棉里的降本增效“密码”
武邑电站运维员邓辉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他每天要花两小时擦拭无功补偿装置内的积尘。“设备像得了‘哮喘’,负压环境把灰尘全吸进来,雨天湿度一高,绝缘值嗖嗖地往下掉。”指着改造后的设备舱室,邓辉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现在有了双滤棉防护系统,我每周只需检查一次滤棉。”
这个看似简单的创新,源自一场全员参与的“头脑风暴”。去年雨季,该电站党支部书记组织技术骨干在会议室支起白板,把设备结构图、百叶窗尺寸、当地气象数据铺满桌面。“能不能在原有滤网上再加一层可更换的细滤棉?”年轻技术员小路的一句话让大家眼前一亮。经过20余次试验,团队终于找到最优方案:外层粗滤棉拦截大颗粒灰尘,内层静电滤棉吸附PM2.5,风阻控制在设备额定值的15%以内。
改造后的第一个供暖季,设备内部积尘量减少70%,绝缘电阻值稳定在200兆欧以上。“一套滤棉才85块钱,能用三个月。”邓辉算了笔账,相比更换绝缘部件的2万元费用,这项创新每年能为电站节省维护成本12万元。
如今,这个改造成本低、效果立竿见影的“土办法”已被纳入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新能源电站标准化运维手册》,在十几家单位推广应用。
尚义光伏电站开展变压器呼吸器清理。
光伏清洗“黑科技”,从屋顶创新到行业标杆
临城协鑫电站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区,技术员赵康正操控着系统启动清洗系统。只见轨道式喷淋装置缓缓移动,回收槽将带着泥沙的废水引入地下水箱,经过三级过滤后重新加压——这套由他和团队自主研发的“光伏清洗水回收利用及融雪系统”,刚刚捧回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的参展证书。“以前清洗光伏板,简直就是‘水老虎’遇上‘电老虎’。”赵康回忆起两年前的窘境,3万平方米的光伏区每次清洗要耗水120吨,冬季积雪还得人工铲除。
2024年初,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号召“向创新要效益”,赵康正带着团队在屋顶搭起试验台,用PVC管、旧水泵组装出第一代原型机。“最难的是融雪功能,我们在管道里加了伴热带,利用光伏板自身发电供热,实现零外耗。”如今这套系统实现了“三水合一”回收——清洗水、雨水、融雪水经净化后循环利用,水资源利用率超90%。
数据显示,设备投用后发电效率提升5%—8%,每年节省清洁成本超10万元,减少碳排放32吨。“上个月山西的同行来考察,盯着我们的回收水箱看了半天,问能不能给他们定制一套。”赵康的笑容里藏不住骄傲,这个诞生于屋顶的创新,正悄然改写分布式光伏运维的行业标准。
微光成炬,创新环境里的“星火效应”
在榕耀河北公司的创新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星火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电站的创新成果——电缆接头保护套、巡检机器人充电座、逆变器散热改造……这些源自基层的“小火花”,正通过公司搭建的创新孵化平台燎原成势。
“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而是生产线上的实干。”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董事长在创新表彰会上的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