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人民日报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与南京的学术渊源深厚,曾多次在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举行讲座,设立奖学金。
杨振宁与南京大学
不可不说的故事
记者从南京大学了解到,杨振宁是南京大学名誉教授,曾多次到访南京大学,并于2000年在南大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十分关心青年人才的成长。
首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奖学金
根据南京大学报2000年的记录,谈及“杨振宁奖学金”的设立,时任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讲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2000年10月底,杨振宁先生受华英文教基金会的资助和邀请来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在一次交谈中,杨先生了解到大陆高校贫困生现象较多,很多学子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努力学习,他便有了设立奖学金资助学生学习的想法。
他把自己在南京期间所作的几场学术报告的报酬捐献出来,包括2000年4月参加《华英讲座》所得的10000美元讲课费,当年10月底杨振宁博士又欣然把5000美元的支票交给蒋树声校长,作为南大杨振宁奖学金的第二笔基金。另外南京大学也作了一部分配套资金,使奖学金基金总额达到50万元。这也是杨振宁先生首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奖学金。
作为名誉教授,杨振宁对南京大学感情笃深,他曾说“觉得有责任帮助那些成绩优秀,有创新能力的贫困大学生。”据悉,该项奖学金是杨振宁自己出资在国际上设立的第一个奖学金,面向南大全校本科生,每年评选出10名获奖者。
鼓励青年人把握有发展前景的学科
2001年10月28日,79岁高龄的杨振宁冒着晚秋的微寒,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亲自为获得首届杨振宁奖学金的同学颁奖,并再次以报告会的形式畅谈科学工作经验以及对青年人成才的体会。
杨振宁表示,“认识自己的潜能,把握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是青年人攀上科学之颠的关键”。他结合亲身体会,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科学之路的。
杨振宁说:前不久我住在北京,有一天打开窗子远远看见曾经就读的小学,我顿时感到自己的生命象画了一个圆,又重新回到起点。我和艺术家熊秉明先生是小学同学,小时候就表现出不同的爱好和志趣。老师都说:杨振宁能学科学,而秉明将来可以搞艺术。我很小时,父亲就教我等差积数、等比积数,我学的很快并牢记到现在。等我做了父亲,我把这些教给孩子,他们也学得很快、很好,但不久都忘了。为什么呢?这说明学习是一件事,而是否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以之为乐,则是另一件事情。“青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了解自己的专长、爱好,以学习和研究为乐事,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杨振宁强调,大学生、研究生把握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术研究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教书20多年,见过成千的研究生,他们书念得一样好,但工作后成就差别很大。成功的人并不是比别人聪明,这里面有个了解学术信息,选择科研方向的问题。如果你现在选择日后10年、15年注定有很大发展的领域,成功的机会就大的多。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成功的人不‘死’读书,而是善于把握学术前沿信息,并在工作中弥补知识缺陷”。
“南京大学是中国最重要的几所大学之一”
2015年,杨振宁再次来到南京大学,参加南京大学生命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学术论坛,现场发表了一段简短的演说,并聊起了自己对南京大学的印象。他表示,南京大学是中国最重要的几所大学之一。“我第一次来参观南京大学是1972年,那个时候我来了还看见我从前在西南联大念书的时候的几位老师。那个时候他们在南京大学。以后我来过很多次,尤其是80年代90年代。所以我跟南京大学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这是杨振宁第一次来到南大仙林校区,仙林的环境让他感到“讲究”。“这个新校区我没来过,这次来了以后发现这个地方盖的一些新楼都很讲究。我想各位年轻的同学应该了解到你们很幸运,因为你们比你们的父亲,你们的祖父辈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好的研究环境的机会要好的太多了。”
杨振宁与东南大学
36年的科学之缘
杨振宁先生与东南大学跨越36载的深厚情谊与科学对话,已成为这所百廿三载学府珍贵记忆的一部分,持续照亮后学探索真理的道路。
(1989年12月,杨振宁首次来东南大学,参观了东南大学生物医学系和物理系)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现东南大学)毕业生吴健雄与杨振宁、李政道合作建立了“宇称守恒定律在原子核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下不能适用的理论”,为世界学术界作出重大贡献。
早在1989年12月,杨振宁先生便首次到访东南大学,为莘莘学子带来前沿讲座,播撒科学种子,开启了一段与东大近四十年的深厚缘分。 此后,先生的足迹多次印在东大的校园里,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2006年与2008年的两次深度交流。
2006年10月30日,84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再度莅临东大,出席“第二届华英文化系列讲座”。 他不仅欣然为“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揭牌,更在承载着历史的东大大礼堂,为3000余名师生作了题为《我的生平》的精彩演讲。他以平实而深邃的语言,将个人命运与科学演进、国家发展紧密交织,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宏大视野与家国情怀。互动环节中,他耐心解答了学子们关于宇宙认知、大学教育、人文与科学的关联及前沿知识获取等诸多困惑,更结合自身经历传授治学心法:“做研究,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前瞻性,选择最有发展空间的领域。”
(2006年10月30日,杨振宁先生在东南大学讲座,并参观东南大学吴健雄纪念馆)
讲座结束后,杨振宁先生专程前往校园中央的吴健雄纪念馆——这是我国首个海外华人科学家纪念馆。他仔细端详每一件展品,睹物思人间感慨万千,并挥笔题词:“吴健雄是当代大实验物理学家,东南大学为她建造的纪念馆非常好。”表达了对这位杰出女性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缅怀。
(2008年10月27日,杨振宁先生在东南大学讲座,大礼堂座无虚席)
2008年10月27日,大礼堂再度因杨振宁先生的到来而座无虚席。“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东南大学大礼堂演讲,十分亲切。”他以《物理学的诱惑》为题,为年轻学子揭示科学探索的永恒魅力。他精辟地指出:“研究物理学的动力是好奇心,有了好奇心,钻研物理就不难了,而研究的结果常常可以改造人类的生产力,为人类带来福利。”他再度以吴健雄先生坚守实验、最终验证宇称不守恒的壮举为例,盛赞其追求真理、不计成败的科学精神,深深激励了在场每一位听众。报告中,他表达了对中国科学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做出了“中国人拿到诺贝尔奖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这一富有远见的预言。
2022年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举办吴健雄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彼时已近期颐之年的杨振宁先生,以最郑重的方式——亲自撰文,来表达他对吴健雄的敬意。在这份珍贵手稿中,他深刻剖析了吴健雄在几乎整个物理学界质疑面前展现出的非凡勇气与科学赤诚。这份由他签名并通过《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作者江才健转赠东南大学的手稿,不仅是两位物理学大师精神对话的绝佳见证,更是杨振宁先生给予东南大学最为厚重的礼物,其上所承载的求真精神与“止于至善”的校训内核交相辉映。
回顾杨振宁先生与东南大学的交往历程,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部生动的育人教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访,到新世纪的谆谆教诲,再到百廿校庆时的深情寄语,先生屡次莅临东南大学,以大师的智慧启迪后学,以长者的情怀关怀学校发展。他对吴健雄先生的始终如一的推崇,亦是对东南大学学术传统的无声褒奖。杨振宁先生在东大留下的思想火花与崇高精神,必将如星辰般永远闪耀,激励着一代代东大人秉承“止于至善”校训精神,在探索未知的科学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