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1907年1月23日—1981年9月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物理学家,日本学士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生前是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川秀树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01
人物生平
汤川秀树(1907—1981),日本著名物理学家。1907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
1938年取得大阪帝国大学(现大阪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39年起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次年获学士院恩赐奖。
1942年兼任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教授,次年获文化勋章。
1948年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任客座教授,后于次年7月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教授。
1949年10月因其创立介子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1981年于京都病逝。
02
主要成就
1929—1930年,当青年汤川开始致力于物理学的研究时,人们对原子的结构已经有了比较确切、比较详细的认识,而对原子核的结构则还所知甚少。当时人们知道的“基本粒子”,除光子外只有电子和氢核(质子)。根据放射性衰变和某些核反应的研究,人们觉得原子核中仿佛存在着质子和电子,于是就提出了原子核的质子-电子模型,认为原子核是由这两种粒子构成的。
但是这种想法在理论上遇到许多困难,因为从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看来,这种想法其实是说不通的。当然,人们早就知道,当某些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发生变化时,会有电子(β射线)从核中被放出,从而一种最朴素的看法就会认为电子是核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当原子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光子被放出,而人们却不认为光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反,人们认为光子是在原子的跃迁过程种被“创生”出来的。另一方面,至少按照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哥本哈根诠释,像电子这样轻的粒子,如果把它定域在像原子核那么小的空间范围之内,它的速度就会非常接近光速,从而它就会很快地逸出核外,而不可能在核中长久停留。此外,原子核的质子-电子模型在解释某些实验事实(例如核的自旋)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具体的困难。
1932年中子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光明。通过W.K.海森伯(Heisenberg)等人的努力,逐渐建立了关于核中的“交换力”的概念,并逐渐形成了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这种模型和量子理论并无矛盾,也能够解释当时已知的多数实验结果。但是,关于质子和中子在核中的存在形式、分布和运动,当时人们仍然所知甚少。
另一方面,中子一被发现,罗马的E.费米(Fermi)和巴黎的I.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等人就大力进行了用中子轰击原子核的实验,并得出了一些全新类型的核反应。这些结果导致了核的“液滴模型”的提出(1936年),并终于导致了重核裂变的发现(1938年)。从此以后,人类就开始一步一步地进入了所谓的“原子时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汤川提出了他的介子理论。他在海森伯、W.泡利(Pauli)和费米的理论工作的启发下,分析了核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经过几年的酝酿,在30年代中期提出了自己的核力理论。
在人们认识核力以前,物质之间已知的基本相互作用只有引力和电磁力,其他形形色色的力,例如摩擦力、范德瓦尔斯力等等都可以归结为这两种力。核力的认识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局面。当时至少已经知道,作用在核内各成分之间的力是很复杂的:
第一,它不能归结为引力和电磁力;
第二,它有很强的成分(后世所说的“强相互作用”)和很弱的成分(“弱相互作用”);
第三,它是所谓“短程力”,有一定的、很短的力程,超过这一力程,核力的作用就是微乎其微的;
第四,它表现所谓“饱和性”。
因此,核力的理论描述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困难的任务。
引力且不谈,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导致了量子电动力学的诞生,而这种理论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光子”的地位,也开了后世量子场论的先河。按照这种理论,“光子”是电磁场的“量子”,是在物质间传播电磁相互作用的“载体”。这样,人们就第一次把一种基本粒子和一种特定的场联系了起来,电磁力是“长程力”,它的传播媒介即光子是以光速运动的,从而光子的静质量必为零。
参照当时还处于草创阶段的量子电动力学,并借鉴了费米的弱相互作用理论,汤川酝酿并创立了自己的核力理论。首先,他把核力设想成一种特定的场,照顾到核力的一些特点,他提出了这种场的(标量)势函数U (x,y,z,t),这就是有名的“汤川势”。和电磁场的势函数不同,汤川势满足自己特有的偏微分方程,该方程比常见的波动方程多了一项。U场的量子化(二次量子化)导致所谓U量子的概念。由于核力的短程品格,这种当时还是纯假说性的基本粒子被认为具有非零的静质量。汤川推断,这个静质量约为电子静质量的200倍。由于它的静质量介于电子的和质子的静质量之间,因此这种粒子后来被命名为“介子”(meson)。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汤川的这种理论意味着一次大胆的尝试。由于它所依据的实验事实较少,特别是由于当时人类还根本没有探测到任何类似于U量子的粒子,再加上汤川的活动基本上限于日本国内,因此如上所述,他的理论起初并没有引起任何“轰动”。
随着π介子在宇宙射线中的发现以及它和汤川U粒子的等同化,汤川的理论才引起了国际理论物理学界的密切注意。从历史回顾的角度看来,汤川理论的出现,代表了理论预见的一个光辉的实例,其意义也许只有狄拉克“正电子”概念的意义才可以与之相比。汤川的U量子概念触发了对“介子”的大力寻索。如所周知,人们后来发现了多种多样的介子,而介子物理学也变成了粒子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