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机器人修天眼,歌师在唱歌,唱的是天地秘密?
创始人
2025-10-19 14:01:28
0

去年冬天在北极科考站整理数据时,我偶然翻到一组被标注 “异常” 的声波记录。那是探测器在冰层下 3000 米处捕捉到的,频率忽高忽低,既不像鲸鱼的鸣叫,也不是冰层挤压的振动。

当时我盯着屏幕上起伏的波形,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团队里的老陈凑过来一看,眉头立刻皱起来:“这玩意儿,十年前挪威科考队好像也记录过一次,但后来再也没复现过。”

就是这个偶然发现,让我们团队一头扎进了这个谜团。更没想到的是,后续的研究竟和贵州的天眼、一位神秘的歌师扯上了关系。

先说天眼这边的事儿。今年三月,天眼的馈源舱出现了一点小故障,需要进行精密维修。这种高空作业,人上去太危险,只能靠机器人。我们团队负责给维修机器人加装数据采集模块,顺便监测天眼周边的电磁环境。

记得机器人第一次升空那天,天气特别好,蓝天干净得像块刚洗过的蓝布。机器人的机械臂在阳光下泛着银灰色的光,一举一动都透着精准。可就在它靠近馈源舱的时候,我手里的监测仪突然 “滴滴” 响了起来 —— 电磁信号里,竟然夹杂着一段微弱的声波,频率和北极冰层下那组异常信号惊人地相似!

我当时一下子就站起来了,差点把桌上的咖啡碰倒。赶紧叫旁边的小李:“快,把这段信号录下来,放大十倍!”

小李手忙脚乱地操作着,放大后的声波里,除了机器运转的杂音,真的有一段规律的波动。这事儿太蹊跷了,北极和贵州,一个在地球最北边,一个在西南山区,怎么会出现相似的异常信号?

更离奇的还在后面。维修工作进行到第三天傍晚,山脚下突然传来一阵歌声。那歌声很特别,调子慢悠悠的,歌词里满是 “日月转”“星子移” 之类的话。我顺着声音往下走,看到一个穿着蓝色对襟衫的老人,坐在石头上,手里抱着个老旧的月琴,闭着眼睛在唱。

我悄悄在他旁边坐下,他也没睁眼,就那么继续唱着。直到一曲终了,他才缓缓睁开眼,看着我说:“年轻人,你是来修天上那个‘大眼睛’的吧?”

我愣了一下,点头说:“是啊,您怎么知道?”

老人笑了笑,手指轻轻敲着月琴:“这山里的动静,瞒不过我。我唱的这些歌,都是老辈人流传下来的,讲的是天地间的道理。”

我突然想起监测到的异常信号,赶紧拿出手机,把放大后的声波播放给老人听。老人听了一会儿,眼睛慢慢亮了:“这声音,像极了歌里唱的‘地脉跳动’。老辈人说,咱们脚下的土地,就像人的血管一样,会跟着天上的星星一起跳动。”

这话一下子点醒了我。难道北极冰层下的信号,和天眼周边的信号,都是 “地脉跳动” 的声音?可为什么以前从来没监测到过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重新梳理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2018 年,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曾在太平洋海底监测到类似的信号,但他们认为是海底热泉活动导致的;2021 年,德国团队在阿尔卑斯山冰川下也发现了相似信号,却推断是冰川融化引发的振动。

同样的信号,得出的结论却完全不同。我和团队成员熬了好几个通宵,把这些文献里的数据一遍遍对比。最后发现,这些信号出现的时间,都和太阳活动的高峰期重合。难道太阳活动会影响 “地脉跳动”?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们改进了监测设备。以前的设备只能捕捉单一频率的信号,这次我们加装了多频段采集模块,还设计了一套 “干扰排除系统”—— 就像给设备装了一副 “过滤眼镜”,能把机器运转、雷电活动这些干扰信号都筛掉。

调试设备的时候,还出了个小插曲。我们发现设备的密封性能不好,山里的潮气会影响数据采集。团队里的小王急得满嘴起泡,连续三天泡在实验室里,测试了五种密封材料,最后用一种特制的橡胶垫才解决问题。

设备安装好的那天晚上,我们都没敢离开。凌晨两点多,监测仪突然 “滴滴” 响了起来。我赶紧凑过去看,屏幕上显示的信号,和北极、太平洋海底、阿尔卑斯山冰川下的信号一模一样!而且这次,我们清晰地捕捉到,信号的强度会随着太阳耀斑的爆发而增强。

这个发现让我们都激动得睡不着觉。老陈拍着我的肩膀说:“咱们这一下,可能解开了困扰科学界十年的谜团!”

可新的疑问又冒了出来:“地脉跳动” 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和太阳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些信号里,会不会还隐藏着更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现在,我们已经把初步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投给了《自然》杂志。接下来,我们计划去南极再装一套监测设备,看看南极的 “地脉跳动” 信号,和北极是不是一样的。

那位歌师后来还来找过我一次,给我唱了一段新的歌词:“天眼望星星,地脉连古今。千年歌不断,秘密在人心。” 我想,科学研究不就是这样吗?一边探寻天地间的秘密,一边传承着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

你们说,要是真能解开 “地脉跳动” 的秘密,会不会还能发现更多天地间的规律?我对太阳活动和地脉之间的联系特别感兴趣,你们呢?评论区可以聊聊~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会谈结束,泽连斯基没拿到战斧,... 特朗普为什么不给泽连斯基“战斧”导弹?它释放的三个信号分别又是什么?17号,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
悼念杨振宁的人在清华高研院门口... 10月19日的北京,最低温降至0°C,清华园内的枫叶已被秋风染红。大约上午11时,澎湃新闻记...
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张莹 中国商业航空再传捷报。10月19日11时33分,中科宇航力箭一号...
美国用一招,把联合国逼到破产?... 联合国为什么会被逼到破产?美国到底做了什么?17号当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告193个联合国会员国...
媒体报道称杨振宁是“华裔”科学... 昨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先生去世后,媒体纷纷...
一组海报看直博会的飞行表演 在天津直博会上,用一组海报定格直升机翱翔的巅峰时刻~(王一帆 黄雨桥 孙彩宇)
求是网评论员:具身智能产业“孤... (来源:求是网) 转自:求是网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
ARC Raiders下载慢/... 《ARC Raiders》作为Embark Studios开发的科幻题材PvPvE射击游戏,以机械军...
金价涨了,印度人节日买金习惯变... 印度18日迎来为期5天的重要传统节日排灯节的首日,民众习惯在这一天购置黄金制品等贵重物品,认为这将带...
院士追忆杨振宁:和他讨论最多的... “听闻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悲痛。不到半年前我去探望他时,保姆说他状态还不错,睡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