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求是网)
转自:求是网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前沿,已经成为未来产业变革的加速器。2025年,我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然而,在我国具身智能产业中,数据壁垒高筑、技术路线纷杂、企业各自为战等问题不容忽视,亟须破解“孤岛”困局。
所谓“孤岛”,指的是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中,各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联动,数据难以共享,标准互不相认,技术路线碎片化,企业重复投入,产业链协同不足,成果难以互通。以机器人操作系统为例,市面上存在多种不同架构的系统,不同品牌机器人使用的通信协议差异显著,编程语言也有所不同,开发接口互不兼容,这就导致机器人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协同作业。
《具身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缺乏数据已经成为具身智能能力突破的重要壁垒。数据是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燃料,具身智能对数据的需求有海量、高质量且多样化的特点。但获取场景化数据难度大,既需捕捉机器人与真实世界动态交互时产生的视觉、触觉、力觉等多模态传感数据、决策过程数据,且采集成本高,耗时长,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企业间的封闭加剧了困局。各自为战模式下,有的企业追求短期产品落地,而非长期生态共建,大量资源被重复投入到相似的数据采集与技术研发中,造成严重浪费。由于数据存储格式、元数据形态、标注颗粒度存在差异,企业间的数据流通几乎成为奢望,一座座“数据孤岛”由此形成。
技术路线尚未收敛是造成“孤岛”问题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具身智能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感知、决策、控制等核心环节存在多种实现路径,缺乏成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容易导致研发碎片化。此外,企业出于竞争优势与商业利益的考量,不愿共享数据与技术,也导致了产业协同困难重重。
“孤岛”困局的破解之道在于开放协作、共建生态,让“碎片”连成“大陆”。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数据供给创新。要从多维度发力,建立跨机构、跨企业的数据共享平台,制定统一的硬件接口、软件协议、数据存储格式、元数据标准和标注规范,降低数据采集成本,推动多模态数据的有效流通与复用,促进不同产品与技术间的兼容性与互操作性。搭建产业协同平台,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沟通合作的桥梁,组织产学研力量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要着重解决数据生态割裂问题,探索数据共享机制。在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建立数据交易市场,促进数据的合理流通与利用。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从封闭研发转向开放共建,通过成立产业联盟、共建创新中心等形式,整合资源优势,聚焦核心技术突破。
一枝独放,不如春色满园。打破壁垒、携手合作,既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唯有凝聚各方合力,在数据、技术、创新等层面实现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释放出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强大动能。
(编辑: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