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美国硅谷,明明印度程序员能力不咋地,凭啥在职场就那么吃香?
创始人
2025-10-18 18:41:38
0

前言

硅谷是技术天才的天堂,也是职场鄙视链最直白的地方,奇怪的是代码写得一般的印度裔程序员,却在这里混得风生水起,你以为他们靠的是技术,那还真不全是。

明明不少华裔工程师卷得飞起,干活拼命,结果高管会议一开,全是印度口音,这就让人不禁想问:硅谷这碗饭,印度人到底是怎么吃得这么香的?

技术差不多,升得却更快

数据不会说谎,硅谷印度裔人口只占6%,却掌控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科技公司;而占了28%人口的华裔,却在高管层里像隐形人,看起来像是同一起跑线,实际上是两种轨道。

技术上华裔和印度裔真没太大差别,甚至不少人私下承认,写代码拼技术,华裔效率更高,但问题是光会写代码,在硅谷并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钥匙,升职的节奏、走上管理岗的速度,印度裔明显快了好几拍。

微软的纳德拉、谷歌的皮查伊、Adobe的纳拉延……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个CEO的位置,这不是偶然,背后是一整套系统性路径的铺陈,从大学教育的筛选机制,到进入职场之后的“抱团打法”,印度人在硅谷的布局远比我们想象得早,也更深。

他们懂得如何展示自己,如何说话让老板听着舒服,如何在会议上抢话题,如何在项目里做“可见的贡献”,一言不合就搞“演讲+PPT”,把本来不复杂的事讲成战略部署,这种“场面活”,华裔往往不屑或者不擅长。

于是华裔员工死磕技术,印度裔员工主攻上层路线:一个闷头干事,一个高调亮相,谁更容易被看见,也就不难理解了。

印度式“复合人才”打法

要说印度裔的硅谷成功是偶然,那真有点小看人家了,从大学阶段开始,他们就把“技术+管理”这条路线走得明明白白。

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不到2%,比清华北大还卷。出来的学生不仅数学、编程扎实,还大批兼修MBA、金融、市场,数据显示28%的印度裔有MBA,而华裔只有7%,这差距不是一点点。

像纳德拉,不仅是电气工程出身,还拿了计算机硕士和MBA,他们不是一门心思搞科研,而是早早就规划好:技术好是敲门砖,管理强才是升职梯。

更关键的是印度的教育模式更看重“实用主义”。他们的IT培训机构跟企业绑定得紧,课程设计直接对接行业需求,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上岗,而中国的教育更强调系统知识,讲究基础打牢,结果不少毕业生到了职场,反倒不适应。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印度学生从大学就被鼓励“讲出来”。做项目要汇报,写代码要表达,哪怕英语带口音,也得敢讲,长年训练下来,他们在职场中自然就更擅长“包装自己”,更容易在老板面前刷存在感。

抱团、沟通、会来事,软实力才是硬道理

在硅谷混得开的,绝不只是会写代码的人,更是会“说话”“联络”“搞氛围”的人,印度裔在这些“场外技能”上,几乎是天生优势。

首先是语言,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他们从小就用英文写作、演讲、辩论,哪怕口音重,表达起来毫不含糊,而华裔哪怕托福雅思考得再高,真正到会议上发言,往往还是紧张拘谨。

再看适应能力。印度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多元的国家,22种官方语言,100多个民族。从小生活在这种“谁都不一样”的环境里,印度人练就了一种天然的协调能力。在多元文化的美国职场,他们如鱼得水。

职场中印度裔也特别擅长“组团作战”,有了一个人升上去了,很快就会带一批老乡兄弟上来,谷歌、推特、微软都曾被曝光过印度裔高层“组局”的现象,比如推特前CEO阿格拉瓦尔,直接把高管团队换成了清一色印度人,连马斯克都看不下去,说这公司“有点太家族企业了”。

而华裔呢?大多单打独斗,埋头干活,升职靠运气,缺少系统性互助。既没校友会的资源,也少有产业链的联动,结果就是出一个黄仁勋、一个袁征,但整体上看,华裔在硅谷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印度裔。

政策顺风车加历史红利,这碗饭不是今天才开始吃的

印度人在硅谷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是几十年的政策红利和社会结构共同铸就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移民政策开始倾向接收高学历人才,印度高种姓的精英家庭,最先搭上这趟车,把孩子送到美利坚,而这些人本身就受过英语教育,受过殖民影响,文化上更容易“西化”。

到了90年代以后,大量印度IT公司(像TCS、Infosys)通过批量申请H-1B签证,把自家程序员成批送到美国。这些公司甚至靠“人海战术”提高中签率,把H-1B玩成了企业扩张工具。数据显示,印度裔占了美国H-1B签证的70%以上。

虽然后来特朗普政府加收签证费用,一度让这条路变窄,但印度人在硅谷的基数已经形成,根本不会被轻易撼动。

印度政府对这波“人才出海”也持支持态度,他们不担心“人才流失”,反而觉得这是一种“人才红利”。人出去,钱和技术回来,这是他们的逻辑。而反观中国,留学生在外打拼几年后,很多人选择回国创业或投身国产科技企业,整体上更倾向于“回流”。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实差异:印度人更愿在美国深耕职场网络,华人则更多选择回国发展。这不是谁聪明谁笨,而是两种国家发展阶段和个人选择的结果。

结语

印度人在硅谷吃香,不是光靠技术,也不是靠运气,而是一整套文化、教育、策略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善于表达、擅长协调、懂得合作,也更懂得“怎么玩这场职场游戏”。

至于华裔,选择了另一条更偏技术、创业、自我实现的路。没必要互相比较,更没必要自我怀疑,只不过在硅谷这个战场上,光有实力不够,还得会亮剑,毕竟在职场上,谁让老板看得见,谁就拥有更多选择权。这不是偏见,是现实。

参考资料:

为什么印度人可以“称霸”硅谷?

2015-11-27 环球网

印度裔闯硅谷为何远超华人 “抱团文化”氛围浓厚

2015年12月17日 环球时报

中印工程师奋斗在美国硅谷:良性竞争无关族裔

2018年01月07日 中国侨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我们一般人要如何理解杨振宁的科... 酷玩实验室原创作品杨振宁走了,我们要记住他。作为一个在物理学史上画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家,很多人只知道...
陈震首次还原撞车事件:过于信赖... 2025年10月3日下午,有网友曝出图片,称车评人陈震发生交通事故。北京市交管部门于10月4日通报,...
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神农大模型3....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神农大模型团队发布神农大模型3.0。...
原创 能... 当下,石油钻井平台的开采量逐年下滑,连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天然气储备,也在全球激增的能源需求面前显得捉襟...
昆明市延安医院因重复收费、超标... 10月14日,昆明市医疗保障局对昆明市延安医院作出一份行政处罚决定,该医院2022年1月1日至202...
民众追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肖像照。新华社发(清华大学供图)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中国民众追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新...
广电计量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示...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广电计量(002967)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示位...
金溢科技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金溢科技(002869)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
探访合肥三河镇杨振宁旧居:国内... 极目新闻记者 刘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
西湖大学缅怀杨振宁,施一公曾撰... 10月18日,西湖大学官网发布悼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西湖大学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