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怀揣‘打造1亿数字员工’梦想,致力成为全球最大的AI劳动力服务商,让数字员工替代人类重复劳动,让人类回归创造与思考,让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民生福祉的积极力量。”
“这是全新的类脑架构模型,智人HRM模型(HierarchicalReasoningModel),参照神经科学中人脑的‘分层—循环’机制搭建起新型AI推理架构,让AI摆脱对大数据及概率的依赖,具备真正的像人一样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
10月15日,郑州大学中心体育场,掌声与赞叹声交织,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冠军争夺赛气氛热烈。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牛津大学和莱斯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6支参赛队伍展开激烈角逐,以一场科技创新的巅峰对决,诠释“我敢闯,我会创”的青春誓言。
作为全球大学生科创领域的重要赛事,本届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便掀起全球青年创新热潮:吸引来自161个国家和地区的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参赛,472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从智能模型到数据互联,从材料研发到生物医疗,获奖项目覆盖多个前沿领域,其中AI相关项目占比尤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冠军争夺赛六强就有两个项目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既折射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激烈,又展现出人工智能在创新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
今年大赛首次举办港澳区域赛,并实现全球多点布局,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七大区域赛,让创新活力辐射全球。冠军争夺赛的舞台上,第一个登场路演的便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用于下一代数据中心互联的神经形态光学处理器”项目团队。
“我们带来的是一项改写AI算力规则的技术!”香港中文大学项目负责人王本善眼中充满自信,这是一种集成神经形态光信号处理器,能实现无需传统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全光实时超高速信号处理,延迟和能耗极低,用一节干电池就能处理郑州1300万市民一天的上网数据。
问答环节,评委提问也直击核心。“市场转化成本如何控制?”“国际技术壁垒如何突破?”面对尖锐问题,学子们从容应答,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更显露出成熟的项目落地思维。一位评委组成员在赛后表示:“项目不仅有技术高度,更对接产业热度,与国家战略、区域需求的契合度显著提升。”
最终,清华大学“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体生态”项目夺得冠军。浙江大学“一知智能——AI大模型互动营销服务产业引领者”项目获得亚军。香港中文大学“用于下一代数据中心互联的神经形态光学处理器”、南京理工大学“光隐——面向AI训练的高速缆用电磁屏蔽膜”、牛津大学和莱斯特大学“EnzymeSurge酶激增”、南洋理工大学“BIOV:前沿再生医学细胞治疗平台”等项目获得季军。
“激动!比起获奖,我更珍惜这场科创交流的经历。”清华大学冠军项目团队成员陈威廉表示,能够听到大家的声音对团队来说很重要。“和不同背景人群交流太有意义了,无论是使用过AI的普通大众,还是行业内上下游伙伴和应用开发者,每一次思想碰撞与交流,都会帮助我们不断优化研发路线,校准追逐梦想的航向。”
奖杯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与学子们眼中的热忱交相辉映。这场跨越国界的科创盛宴,不仅见证了冠军的诞生,更播下了创新的种子。正如参赛成员们所言:“这里既是竞技场,更是‘链接器’——让青春声音在这里碰撞,让智慧种子在这里发芽。”(河南日报记者 樊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