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最东端的连云港,有线网络和广电5G像两条看不见的“超级索道”,把山海之间的信息落差悄悄抹平。今天,我们不聊宏大的国家战略,也不谈晦涩的技术参数,只把镜头对准普通人家的客厅、渔港的甲板、田埂上的无人机,看看这两条“索道”如何把数字生活送到指尖,又如何让“服务能力”四个字变得可感、可触、可会心一笑。
很多人以为,有线电视只是“看电视”。但在连云港,它更像一条“隐形光纤村道”。去年,赣榆区海头镇的王大姐发现,自家墙上的老机顶盒突然会“变身”:不仅能看4K的《山海经》纪录片,还能一键切换到“乡村医疗”频道——村医在镇医院远程坐诊,她拿着遥控器就能量血压、测心率,数据实时回传,三分钟拿到电子处方。镇卫生院院长打趣:“过去是‘送医下乡’,现在是‘送医进遥控器’。”这背后,是连云港有线网络把双向网改推进到自然村,将原来的广播式通路升级为“上下行对称”的互动大道,才让远程医疗、空中课堂、村镇电商一起跑进来。
如果说有线网络是“稳稳的幸福”,那么广电5G就像一阵带着海水味的清风。今年5月,全国首批广电5G基站在花果山与连岛上线,用的正是700MHz“黄金频段”。这个频段有多“黄金”?通俗地讲,它像一位低音歌手,穿透力强、绕射能力好,一束信号能从山顶遛到渔排,再钻进船舱。连岛渔民小周把5G CPE插在船舱里,手机立刻跳出满格信号,他打开“云渔市”小程序,刚捞上来的带鱼还没分筐,直播间的订单已经“秒光”。以前返港才能做的买卖,现在海上就能完成,回港直接卸货给快递,省下的柴油钱足够请伙计们吃三顿海鲜大咖。
更妙的是,这两条“索道”并不是各唱各的戏,而是在广电“有线+5G”双轮策略下互相补位。700MHz 5G覆盖广但容量有限,有线网络带宽足却需要固定接口,连云港的做法很简单——让它们在“边缘节点”握手。形象点说,就是把村里原有的有线机房改造成“边缘小电站”,5G基站把流量在本地就“卸货”,热门剧集、网课包、医保数据直接走有线骨干网,既减轻5G回传压力,也让有线网络重新忙碌起来。用户侧的感受就是:无论在高速上刷剧,还是在礁石缝里直播日出,都不卡。市广电网络工程师小赵笑称:“我们让700MHz‘跑得更远’,也让同轴电缆‘跑得更欢’。”
服务能力提升,最终要落到“人”的体验。连云港把全市划分为两千多个“微网格”,每个网格配一名“数字管家”,任务只有一句话——“让用户只动一次嘴”。比如,老人想看孙子的幼儿园监控,却忘了机顶盒密码,管家远程秒级下发验证码;渔民想给直播间加“海上5G”水印,管家直接把模板推送到手机;村里办“乡村啤酒节”,临时需要开通4K无人机回传,管家带着便携式5G背包现场“即插即播”。这些琐碎需求,被后台的“服务编排平台”拆解成标准化模块,像拼乐高一样快速组合,平均响应时间从原来的48小时压到2小时。用数字管家小李的话说:“用户提的是愿望,我们交付的是‘积木’。”
当然,再温柔的技术也要学会“说人话”。连云港有线网络在营业厅摆了一台“AI方言翻译机”,老人用赣榆话讲“我电视冒得台”,机器立刻转成普通话工单:机顶盒需重新搜台;渔民用东海土话说“网卡得咧”,系统识别为“5G信号弱”,自动派单给附近基站维护。半年下来,方言工单超过1.2万条,投诉率却下降七成。很多老人以为对面坐着“人工客服”,其实是AI在“秒回”,这种“被懂得”的惊喜,让技术第一次有了炊烟味。
分享一个小彩蛋。今年9月,连云港把“有线+5G”能力打包成“数字山海卡”,用户每月只要39元,就能同时拥有4K机顶盒、30G 5G流量、村里WiFi 6组网和远程门诊四次问诊。开卖当天,灌云县伊山镇的广场舞大妈把营业厅跳成了“迪斯科”,她们说:“以前跳舞带音响,现在带的是‘家庭医生’和‘直播流量’,跳完舞还能给老伴量个血压,值!”那一刻,技术人员在后台看着并发数飙升,忽然明白:所谓“服务能力”,不过是把复杂的链路藏进一张小小的卡片,让用户笑得像捡到贝壳的孩子。
从海州湾到云台山脉,有线网络和广电5G正悄悄把“数字”变成“滋味”。它可能是船舱里一声“已售罄”的提示,也可能是遥控器上跳出的“血压正常”;可能是渔港凌晨的4K回传,也可能是村口夜色里一盏不再闪烁的监控灯。技术无言,服务有声,当两条“索道”在山海间交错,连云港人发现:所谓美好生活,不过是“想看的立刻出现,想通的瞬间抵达”,而剩下的时间,可以安心去听浪、去赶海、去把日子过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