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大病要去上级医院,得来回折腾好几天,现在,在社区就能连线专家,不到俩小时就检查完出了结果,这‘家门口的大医院’真是太方便了!”
近日,房山区石楼镇运输车司机陶先生在经历一场高效诊疗后,对房山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服务赞不绝口。这一幕温暖场景,正是房山区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生动缩影。
政策引领:构建房山区医疗服务新格局
为巩固分级诊疗制度成效、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房山区按照北京市关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统一部署,制定《房山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工作方案》,以良乡医院、区第一医院为牵头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等机构为外部协作单位,规划建立东、西部两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为辖区百姓提供一体化、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方案明确构建“牵头医院+成员单位+外部协作单位”医疗服务新体系,落地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举措,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与上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陶先生的诊疗经历,正是房山区西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落实“信息管理一体化”“双向转诊机制”的典型实践。
案例实践:“云端问诊+快速转诊”破解就医难题
陶先生近期频繁出现心前区不适,因运输工作繁忙,一直没来得及系统检查。10月11日,他抽空来到石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房山区第一医院牵头的西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成员单位,这里已接入集团统一的远程会诊系统,还开通了与牵头医院的转诊绿色通道。
接诊医生郑雅丽详细问诊后,初步判断症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随即为其完善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脏下壁导联存在缺血改变。
“您需要进一步完善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明确病情,但咱们基层暂时没有这个条件,得联系上级医院。”
郑雅丽医师的话让陶先生犯了难:一边是手上的运输订单不能耽误,一边是担心病情影响家庭生计,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既焦虑又犹豫。
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信息管理一体化”机制,郑雅丽医师当场启动集团远程会诊流程,无需陶先生跑路,就能让上级专家“隔空问诊”,并出具下一步诊疗方案。
10月11日8时20分,远程会诊系统准时连通房山区第一医院。屏幕一端,石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团队陪着陶先生;另一端,房山区第一医院心内科专家万里红带领团队已做好远程接诊准备。
“这是患者的病历、心电图、心脏彩超和血生化报告,请您参考。”郑雅丽通过系统实时上传资料。
万里红仔细审阅每一份报告,随后直接与陶先生视频沟通:“心前区不适有没有诱因?每次持续多久?怎么缓解的?以前有高血压、糖尿病吗?”
经过“云端把脉”和团队讨论,结合陶先生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偏高,且作息不规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万里红给出专业判断:“目前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但心肌缺血症状明确,建议做心脏CTA进一步排查冠脉情况。”这番细致分析打消了陶先生的顾虑,他当即决定接受检查。
会诊结束,石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朱浩东立刻启动集团双向转诊机制:通过集团专用转诊平台,区第一医院集团办公室工作人员迅速协调挂号、心内科门诊、医学影像科等环节,为陶先生开辟“绿色通道”。
当天上午,陶先生抵达区第一医院后,不到2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心脏CTA检查,结果显示冠脉存在轻度病变,暂无需介入治疗,通过口服药物即可控制。专家团队还针对他的职业特点,给出“规律作息、低脂饮食、定期监测血脂”的健康指导。
成效彰显:集团建设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以前总觉得‘分级诊疗’离自己很远,这次才真切感受到,集团把专家‘送’到了家门口,把流程‘缩’到了最短。”陶先生的感慨,道出了房山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核心价值——打破时空壁垒,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这次成功的远程会诊和转诊,是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朱浩东说,它不仅仅是为一位患者解决难题,更是为我们基层医院“赋能”。上转绿道给了我们基层医院兜底的保障,确保了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区第一医院医务科副科长姜海鹏表示,专家资源下沉,上转快速通道,是分级诊疗制度的骨架和血管,我们利用远程信息平台,把“患者跑”变成了“专家跑”和“信息跑”,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做出最正确的决策,实现救治的无缝对接,这正是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工作意义的有力见证。
供稿:医联体事务中心、区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