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连云港徐圩新区,阳光透过薄雾洒在鳞次栉比的白色储罐上,纵横交错的管廊宛如一条条灵动的“水脉”。中控室内,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流不停跳动,实时显示着各企业废水排放量、处理进度和再生水输送量——这套覆盖整个石化园区的智慧水资源循环系统,正以每分钟近百立方米的流量,将污废水转化为清澈的工业用水。
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徐圩新区曾长期被工业废水“卡脖子”。2021年,方洋水务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建成投用,创新推出“一企一管、一企一罐、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模式,“将不同特性的废水纳入多条处理线,精准调配酸碱、循环利用碳氮磷,就像给不同病症的患者开不同药方。”江苏方洋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志刚说。目前,中心具备23.2万吨/天的废水处理、17万吨/天的污水集中再生回用能力,去年园区70%的废水实现“重生”,年回用量达1800万立方米。
在提升水处理效能的同时,双膜回收工艺的应用,既为周边水环境“减负”,也让水资源效益持续释放。更妙的是,中心建立的再生水水权交易机制,将企业的再生水配额变成可量化、可交易的数字资产,破解部分企业因排水量小、输送远而“弃用”再生水的难题。这样一来,用水大户通过购买再生水降低生产成本,而节水先锋则能将省下的水权变现。“仅2024年,就为企业减少外购脱盐水等成本约0.86亿元。”程志刚说。
水资源的循环故事还在续写。日产5万吨的高品质脱盐水工程正加速推进,未来这些接近纯净水标准的“活水”将直供田湾核电站,产生的蒸汽又会回输至园区化工企业。“这不是简单的‘一水两用’,而是产业链条的深度耦合。”连云港市水利局副局长刘聪贤感慨道,跨企业、跨行业的水资源协同,让每一滴水都在产业生态中绽放最大价值。
从令人头疼的“废水”到驱动升级的“活水”,连云港以水资源循环再生为支点,不仅撬动产业升级与生态改善的双赢,更走出一条政企协同、产业联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沿海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连云港样本”。黄海之滨,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正在循环往复的“活水”中,书写着更动人的发展新篇。
来源:新华日报
审核:王从帅
审签:张长涛
发布: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