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此次会展中,无人机、飞行汽车、轻型飞机等皆有展出,要说最惊喜的,一定是我国研制的世界最大的无人运输机鹮影60。
最大载重20吨,航程直达4500公,陕飞秀出的这架无人飞机,到底有多牛?
正在展出的鹮影60无人运输机的模型
一本省出来的经济账
造一架大飞机要花多少钱?“鹮影-60”给出的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它的目标制造成本被严格控制在1500万美元以内。这是什么概念?美军搞的同类项目,成本至少是它的三倍。即便是大家熟知的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单价也高达约5000万美元。
这种价格优势,让“鹮影-60”摆脱了“金疙瘩”的形象,成了可以大规模铺开的实用工具。陕飞已经规划了每月3架的产能,这意味着它能像下饺子一样被快速生产出来。
rq4全球鹰无人机
省钱的地方还不止制造环节,一架飞机飞起来,人力成本是大头,“鹮影-60”直接把飞行员这个岗位给“优化”了。按两名飞行员计算,一架飞机一年就能省下大约200万元人民币的人力开支,如果把它30年的使用寿命算满,这一项就能累计节省超过6000万元。
更妙的是,取消驾驶舱和复杂的生命保障系统,飞机结构重量大大减轻。省下来的重量,可以多带燃油飞得更远,也可以多拉货物提高效率。里里外外一盘算,它的运输成本,只有传统有人驾驶运输机的三分之一左右。
便宜还不算完,它对机场的要求也极低。得益于源自运-8平台的优异短距起降能力,它甚至可以在简易的土质跑道上操作。这意味着,它不需要依赖那些高标准的大型枢纽机场,无数三四线城市、甚至偏远地区的简易机场都能成为它的起降点。
这盘棋一下就活了,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来说,这简直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想想看,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5000亿元,增速高达33.8%。而“鹮影-60”的出现,正好能构建起中长途的干线空中物流通道,让大件或紧急物资的运输变得前所未有的灵活。
危险?不存在的
把人从飞机里请出去,带来的第二个巨大好处,就是彻底改写了风险的定义。过去,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任何任务都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而现在,风险从一个不可逾越的红线,变成了一个可以计算和管理的变量。
要明白,人的生理极限是客观存在的,一名飞行员连续飞十几个小时就顶天了,但“鹮影-60”不存在这个问题。它装备的四台涡桨-6C发动机,与运-9运输机同款,这让它的续航能力可以轻松超过30小时。这种超长时间的滞空能力,意味着它可以执行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任务。
比如,在灾后进行不间断的侦察。它可以搭载红外或合成孔径雷达,对灾区进行持续扫描,生成精度高达0.5米的三维态势图,为救援决策提供最精准的信息。除此之外,它还能征服极端的自然环境。
在今年的一次模拟测试中,它顶着8级风沙,成功将一个10吨重的医疗方舱精准投送到了指定区域。这种天气条件,对于任何有人驾驶的飞机来说,都是绝对要规避的禁区。
而在战场上,这种“无所畏惧”的特性更是价值连城。当战场出现核生化污染,或者被密集的火力网封锁时,怎么办?过去只能干瞪眼,因为你不可能派飞行员去送死。但“鹮影-60”可以直接闯进去。
它那长达16.2米的巨大货舱,可以轻松装下一辆ZBD-03伞兵战车,甚至是一辆15式轻型坦克。从华北起飞,就能直接支援东南前线;从成都或乌鲁木齐出发,整个中印边境都在其覆盖之下。
它能将20吨级的重型装备,直接扔到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彻底解决了“装备敢去、人不敢去”的战场后勤死结。可以说,“零伤亡”这个属性,让它成了决策者手中处理最高风险任务的一张王牌。无论是军事突击还是抢险救灾,它都极大地拓展了操作空间。
不止是搬砖的,更是下棋的
如果仅仅把“鹮影-60”看作一个更便宜、更抗揍的运输工具,那就太小看它了。它真正的潜力,在于其作为一个可塑性极强的“平台”,能够从一个单一的运输节点,演变为未来智能作战网络中的多功能核心。
它的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理念,这意味着它具备极强的多任务扩展潜力。把货舱里的货物换掉,装上大型雷达和电子设备,它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一架无人预警机或者电子战飞机。相比那些由中小型无人机改装的特种平台,它61吨的起飞重量能容纳功率更大、探测范围更远的设备,性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更酷的是,它还能扮演“空中母舰”的角色。巨大的机身可以从侧舱门和尾舱门,同时释放超过50架小型攻击无人机,瞬间形成一股无人机蜂群。在今年的珠海航展模拟演示中,它就成功指挥了12架巡飞弹,对地面装甲目标发起了饱和式攻击,完美构建了“侦察-干扰-打击”的闭环作战链条。
这就引出了一个全新的作战哲学:分布式作战。未来的空战,可能不再是几架昂贵的王牌战机单打独斗,而是一个由无数节点构成的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鹮影-60”的衍生机型可以作为空警-500这类有人预警机的“忠诚僚机”。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多架无人预警机和电子侦察机前出部署,深入危险空域,将探测到的数据通过数据链实时传回后方由人指挥的母机。这些无人节点就像是伸出去的无数个传感器和手臂,即使某个节点被敌人摧毁,也毫无人员伤亡,后方可以立刻补充新的节点上去。整个作战体系的韧性和覆盖范围,得到了指数级的提升。
结语
“鹮影-60”的出现,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背后,是中国将无人机纳入交通体系的宏大政策布局,更是中国无人机产业梯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5吨级的W-5000,到3.2吨级的SA750U,再到倾转旋翼的镧影R6000,一个多层次、全谱系的产品矩阵正在形成。
通过“无人化”这个支点,“鹮影-60”在经济、风险和战略三个维度上,都实现了颠覆性的杠杆效应。它不仅让沙特、埃及等对性价比高度敏感的国际买家频频询价,更有望打破西方在高端军用无人机领域的长期市场垄断。
华尔街见闻2025-10-13《前沿技术竞相亮相,竞逐低空新蓝海》
华商网2025-10-10《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开幕 共探低空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