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工信部正式批复三大运营商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今日同步宣布,eSIM技术在国内手机端的应用正式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向“无卡化”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球eSIM产业链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日上午,中国联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率先宣布,已获得工信部批复开展eSIM手机商用试验,并同步上线全国预约通道。截至发稿,预约人数已突破6.8万。中国移动随后发布公告,用户可前往线下营业厅或通过App查询办理网点,中国电信则明确表示,相关服务已全面就绪,待批复后将覆盖iPhone 17系列等机型。
此次政策松绑源于运营商系统安全性的全面升级。据工信部要求,三大运营商需通过“空中写号2.0”技术(激活时间缩短至3分钟)、区块链身份验证及四重安全防护(机卡锁定、地理位置校验等),彻底解决实名认证漏洞与跨境写卡滥用问题。同时,国行手机预装国内通用eSIM证书的标准统一,消除了海外版机型无法办理的技术壁垒。
eSIM的普及将彻底改变通信行业竞争格局。用户可实时在线切换运营商套餐,迫使企业通过提升网络质量与服务水平维系忠诚度。中国联通客服透露,其eSIM业务已覆盖25个省市,并计划与iPhone Air同步开放商用试验;中国移动研究院测算显示,全面推广后用户管理成本可降低30%以上,但需防范虚假注册风险;中国电信则强调,已建立“线上预约+线下核验”的双轨制,确保实名制合规。
消费者端,eSIM的便利性体现在多场景应用:出境旅游可在线订阅当地套餐,避免漫游费用;手机丢失后无需担心SIM卡被盗用;多号码管理仅需设备设置切换。然而,首次开通仍需线下核验身份证,以防范远程诈骗风险。
中国eSIM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紫光国微、东信和平等企业实现eSIM芯片量产,覆盖消费电子与物联网设备;运营商主导开发国产化操作系统,确保技术自主可控;华为、小米、OPPO、vivo等头部厂商加速布局,预计2026年前推出全系eSIM机型。
据QYResearch预测,2031年全球eSIM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元,中国作为核心市场,产业链上下游正加速协同。例如,中国移动通过参与GSMA国际标准制定,推动eSIM技术兼容性;中国联通则依托十年技术积累,实现从物联网到消费电子的全场景覆盖。
随着三大运营商eSIM业务的全面落地,中国正站在全球通信技术变革的前沿。从iPhone Air的超薄机身到华为三折叠屏的创新设计,从运营商系统重构到产业链生态协同,这场“无卡化”革命不仅将重塑手机形态,更将深刻影响数字经济时代的连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