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席科技官
被短视频上“真男人必会韦伯斯特”支配的恐惧还未散去,即将登场的是智元机器人的“韦伯斯特空翻”......
10月9日,美国明星初创企业Figure AI发布最新一代人形家务机器人,不但可以端茶送水、洗衣洗碗、整理房间,还能送快递、逗宠物,有望成为首个能进入家庭的机器人。
灵巧手及AI等技术快速迭代中,最近的机器人赛道上了大分,新故事更是层出不穷。
这边特斯联牵手优必选,喊出"空间智能+具身智能"深度绑定;另一边,开普勒机器人联手露笑科技等伙伴,直接立下"三年百万台家庭机器人"的Flag;宇树科技与涛涛车业亦达成战略合作,剑指北美等海外机器人消费市场;优必选更是签下3000万大单,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获超4亿元合同。
一系列动作,不再是小打小闹的试水,而是向行业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组团打怪、合纵连横"的生态协同打法,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01
资本催熟、人心所向,必须抢跑的大时代
很长时间里,机器人赛道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存在。业内动辄搬出科幻电影的场景书写未来,却被无法落地、商业化前景存疑的现状反复“吊打”。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马斯克、王兴兴等行业领军人物给出的趋势预判愈发贴近现实。
前者在早些时候给出了数据指引,搭载灵巧手、AI大脑、多模态语音交互系统的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 3),计划在明年产出5万台。后者则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灵活度将在明年上半年媲美舞者、特技演员。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上各种机器人概念、指数也来到历史新高。近在咫尺的大机遇、格局拉满的融资环境,让市场参与者们摩拳擦掌。
更不容忽视的是,硬件领域很多时候落地速度比技术路线、性能更为关键。谁能率先扩产,就能降本提效,通过规模优势成为规则制定者。在键盘、手机、新能源电池等产业中,都是先占坑者能定标准、培养用户习惯。
如今的机器人产业链已经趋于成熟。
在上游,关键零部件企业加速"抱团"。今年3月,汇川技术、旷视科技、绿的谐波等20家核心企业组建产业联盟,通过技术共享、产能协同,共同攻关技术难题。据汇川技术负责人透露,联盟成立后研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20%。
中游整机制造商则通过开放平台整合资源。优必选推出"Walker开放平台",吸引百余家企业共同开发场景解决方案;小米联合200多家供应链企业,构建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实现快速量产。
下游应用拓展同样离不开产业链协同。比如工业领域建立"应用联合实验室",养老领域则通过跨行业合作开发适老产品。再加上,最近宇树科技开源了辅助机器人理解世界运转规律UnifoLM-WMA-0模型,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一句话,再不行动就晚了。
02闭门造车,还是组队豪赌?当头部公司开始喊口号、定目标,这意味着腰部玩家也要加快进度了。如今的机器人已经发展到具身智能机器人阶段,这个被业内称为"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相当于让机器人具备人类般的感知、思考和行动能力。而要复现人类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这些复杂能力,难度堪称科技界的"珠穆朗玛峰"。
这一领域需要融合AI大模型、精密机械、传感器、新材料等多个高精尖领域,每个领域都深不可测。更重要的是,现实世界充满变数:光线会变、地面会滑、障碍会突然出现。要让机器人在这种动态环境中稳定工作,单靠一家企业的单点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同时,巨大的研发成本也让单家企业难以独自承担。从实验室原型机到可量产、稳定可靠的商用产品,中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研发、测试、供应链、品控......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投入。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分摊风险、加速产品化进程,实现共赢。
比如特斯联与优必选的合作模式就很有代表性。优必选作为机器人"身体"专家,在硬件与控制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而特斯联则为其注入"智慧大脑",通过具备类人思考、长时记忆等能力的智能体,完成从"听话的工具"到"智能伙伴"的进化。有了这样的强强联合,机器人真正"活"了起来。
开普勒机器人与露笑科技的合作,则是拉近了产品与渠道的距离。
开普勒的先进算法依托露笑科技的规模化生产体系,得以快速、稳定地转化为实体产品,极大缩短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径。与此同时,双方提前把市场目标精准锁定在欧美家庭市场,使产品研发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联盟中更包含了具备成熟跨境电商资源的伙伴,提前为产品出海铺设了"快车道",一整套"组合拳"下来,自然精准射中靶心。
多伦科技与众擎机器人的合作旨在拿下细分的交通领域。多伦科技将基于众擎的"硬件开源+生态分润"模式,开发适用于驾驶、道路安全等场景的解决方案,完善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闭环。
在新赛道大局未定之时,与其闭门造车攀登技术高峰,还不如顺应趋势先赚出“第一桶金”。这恐怕是很多企业的最优解,也是为长期发展创造战略缓冲的必要之举。毕竟,机器人市场大局未定,可选的技术路线已有很多。选择自己看好的“战队”建立合作、补全短板,才更有利于加速推出初代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03
千亿赛道,千亿风险
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公布的数据,全球融资事件超83起,总金额突破140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这种投资热度不仅展现在融资金额上,投资阶段前移、覆盖领域扩大,无不显示资本对这条赛道寄予厚望。
然而越是资本狂飙的新兴行业,越是需要清醒的头脑,稍不留意就有可能万劫不复。有业内人士吐槽,部分企业核心技术不足,仅靠"人形机器人"概念就想画饼融资,甚至靠一纸PPT制造融资泡沫。今年5月就有初创公司因夸大技术参数被投资方终止合作,这给所有玩家敲响了警钟。
同时,量产与成本控制仍是行业痛点。无论实验室的效果如何酷炫惊艳,都不代表能大规模、低成本、稳定地生产出市场认可的产品来。目前行业还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和标准,导致开发效率低、兼容性差。从"做得出来"到"卖得出去且好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而数据安全、伦理规范和用户信任度也是关键挑战。尤其在家庭、医疗等敏感场景,用户对机器人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隐私保护有着极高要求。如何确保安全性、可靠性,让机器人从"冷冰冰的机器"变为"可信赖的伙伴",是商业化必须跨越的障碍。
有行业专家判断,未来3-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从"演示可行"走向"规模可用"的关键爬坡期,成本、可靠性、场景适应性等核心指标,仍需经过市场严格检验。
当前,机器人产业的"合纵连横"已成为大势所趋。这意味着行业竞争维度已从单一的技术比拼,升级为整体生态的较量。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独行快,众行远"这句古训格外贴切。面对技术高峰、成本压力和市场洪流,只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相互赋能,才能在通往智能未来的征程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