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
创始人
2025-10-13 17:23:13
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我们的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AI)取代?”成为社会的普遍关切。

“人工智能带来的并非简单的岗位‘取代’,而是一场涉及技能、分工与就业形态的深刻重构。”多位受访专家指出。

代还是赋能?

运用AI生成图像,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写了行业规则。”让供职于北京一家设计公司的王明(化名)没有想到的是,AI对自己的影响会来得如此之快。

“以前为客户设计一个Logo,需要花费数日构思,现在客户输入几个关键词,几分钟内就能获得几十个风格各异的初稿。这对于预算有限、要求不高的客户来说,似乎已经够用了。”王明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为了不被技术淘汰,现在除了继续自行设计,还要自学AI,把自己定位成AI设计顾问,帮助客户筛选和优化AI生成的内容。

王明的经历并非个例。自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并深入各行各业以来,有关AI是否会取代人类岗位的担忧已引发广泛关注。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卡普兰曾做过一项统计,美国注册在案的720个职业中,未来20年内将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10年内,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取代美国1500万个工作岗位,占美国就业市场的10%

“当下,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正处在转型与扩散阶段,即从低技能岗位向高技能岗位转变,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长期从事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他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来看,AI对工作的替代主要发生在任务层面,而非直接取代整个岗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向《中国报道》记者阐释道,其微观作用机制是一个岗位往往要执行多项具体的、不同的任务,当AI能够自动完成其中的某项任务时,该项任务中人的因素就会被削弱甚至消失,从而重塑岗位内容。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智联招聘AI版发布,从职位发布、简历筛选、智能沟通到面试,每个环节均有AI助力,大幅提升招聘效率。图源:网络

与一些人的预期相反,当“替代论”盛行时,一些研究却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导致就业岗位或工资水平受到破坏。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到2030年,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技术进步和宏观形势变化将推动创造1.7亿个工作岗位,而被替代的工作岗位数量将达9200万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

普华永道发布的《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岗位晴雨表》亦显示,人工智能正在提升从业人员的价值、生产力和工资溢价水平,即便是在最易实现自动化的岗位上,就业人数也呈增长态势。该报告基于对来自六大洲近10亿条招聘广告的分析。

据《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岗位晴雨表》显示,在受人工智能影响较多的职业中,工作岗位可进一步细分为“自动化”岗位(即该岗位包含一些人工智能可以执行的任务)和“增强型”岗位(即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完成其工作)。20192024年间,这两类岗位在所分析的每个行业中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增强型岗位的增长速度通常更快。

为探讨人工智能究竟如何影响就业,王春超和团队曾专门撰写《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一书。在此过程中,结合调研与观察,他们得出结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替代与创造并存、结构重塑为主”的总体特征。

王春超认为,在AI的推动作用下,常规任务占比较大岗位与低技能密集型岗位被取代的同时,算法工程师等高技能新岗位的需求迅速增长,给就业结构带来实质性增量和升级机会;平台就业、远程协作和数字劳动等新就业形态得以快速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数字分身”的劳动方式使人机协同日益普遍;AI应用于高危环节,提升了安全性与效率,将劳动者从枯燥任务中解放,转向更具价值的创造性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智能匹配与评估,AI极大提升了劳动力市场的匹配精度与效率,降低了招聘成本。

如何主动求变?

2023年服贸会展示的一款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图源:新华社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就业风险评估,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方向倾斜,减少对就业的冲击。

毛宇飞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现阶段,AI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类劳动者群体:一是中等技能群体,如部分白领,他们以往依赖的专业技能正面临被替代的风险;二是低技能弱势群体,受限于教育水平和资源条件,他们在技术转型中更为脆弱,岗位稳定性受到挑战。政府应重点提升对这两类群体的就业保障,通过完善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为其在职业过渡期提供基本支持。

人工智能影响就业是一项全球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玉撰文指出,国外也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推动下的劳动形态变革,并表现出以维护传统就业模式为优先的倾向。

欧盟2024年生效的《人工智能法》将“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纳入劳动法视野,要求企业在部署人工智能前完成“就业影响评估”,并与工会就岗位转换、再培训、收益分配达成可量化的路线图。美国得克萨斯州在今年7月出台的《负责任人工智能治理法》规定,部署人工智能前作就业影响评估,列明岗位增减、技能需求变化及再培训方案;用高风险系统须定期复审并公开报告,确保替代决策透明,赋予员工申诉与人工复核权。

王天玉认为,这些立法共同指向“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评估及其风险控制”这一核心命题,将其纳入“雇主责任”,实现与“智能红利”捆绑。在参考欧美经验的同时,我国应进一步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劳动法律制度,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可否认的是,面对AI浪潮,个体适应是关键,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也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在重塑各行业,更在根本上改变着劳动力结构和所需技能。这不是一个企业可以单靠‘高薪挖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即便企业愿意支付吸引具备人工智能技能人才所需的高昂薪酬,但如果不在帮助员工学习技能的系统上进行投资,这些技能也将迅速过时。”普华永道全球劳动力负责人Pete Brown表示。

根据《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岗位晴雨表》显示,员工和企业必须适应更快的变化节奏。在受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岗位中,企业所需技能的变化速度比去年快66%,高于去年的25%

“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带动就业。支持‘智能制造+岗位升级’示范工程,鼓励制造业、服务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通过财政奖补、项目配套、政策引导等方式,推动企业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同步实施岗位重构与员工技能提升计划。培育设备升级、人员稳岗、技能再提升的就业转型模式。”王春超说。

青年群体就业如何借势AI

2024年11月22日,沈阳工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环形仓智能仓储操作实训。图源:新华社

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保障毕业生平稳就业无疑是头号民生课题。

有观点认为,青年群体天然亲近并善于运用新技术。因此,引导青年群体与人工智能积极互动进而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被社会寄予厚望。

在王春超看来,人工智能为青年就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图景。挑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压力上,AI技术的落地速度远超新岗位创造速度,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自动化应用快速替代传统工种,导致技术性失业风险上升。这形成了一个“技术演进快于人力转型”的冲击窗口,劳动者技能转换周期难以匹配,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压力。

机遇也同样显著,他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岗位的创造者,更是强大的赋能工具,它催生了新的产业、场景和岗位,为青年拓展了就业空间。青年若能快速适应并熟练运用AI,不仅能抓住新机遇,更能通过效率提升和质量升级,实现个人产出的放大与就业质量的提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青年政策工具包》指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青年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行业如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则不断增加。

王春超提醒,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高校应不断完善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尤其在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AI相关专业上,必须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否则教育体系将难以支撑AI时代的技能转型。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毛宇飞表示,面对AI的普及,大多数高校目前都增设了人工智能通识类课程。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让学生熟识AI,还在于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新技术带来的就业新形势,使他们认识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更迭导致原有专业方向与培养模式面临挑战,也催生了智能制造、数字营销等新兴行业,他们的未来就业有多种可能性。

此外,毛宇飞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现在的高校也越来越有意识地培育AI难以企及的“人性优势”,如创造力、同理心、责任感、批判性思维、深度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些看似“软性”的能力,恰恰是未来职场中区分人与机器、决定职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责编:张利娟

编审:林崇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美财长称对华关税不一定要发生,... 【文/观察者网 王一】在中国上周放出一连串“反制重锤”后,美国政府又企图用“关税大棒”讹诈,却只换来...
原创 2... 今天分享的机型是红魔11Pro系列,除了官方公布的渲染图以外,站哥也分享了该系列的核心卖点,值得心动...
景区回应“人体蜈蚣”等作品被指... 针对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部分设计被指观感不适一事,10月13日,澎湃新闻从相关渠道获悉,该景区已...
美财长称政府“停摆”“正变得严...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倩】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当地时间13日表示,随着美国政府“停摆”进...
OpenAI与博通联手打造10... IT之家 10 月 13 日消息,博通今天发布新闻稿,宣布与 OpenAI 达成战略合作,部署定制 ...
原创 三... 10月13日,工信部正式批复三大运营商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27年来首次”,德国总统将于...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倩】据英国广播公司(BBC)、路透社等媒体报道,白金汉宫当地时间13日发表声明...
vivoX300系列开箱测评 vivo X300系列凭借蔡司2亿像素双主摄与天玑9500芯片的强劲组合,在小巧机身内实现专业级影像...
eSIM手机,来了!移动联通电... 红星新闻记者10月13日获悉,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官方公众号当日晚间先后官宣,已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
外媒爆料:马达加斯加政局动荡,...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建东】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路透社等外媒13日报道,马达加斯加近期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