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追光者——丰收节背后的故事
创始人
2025-09-23 09:22:58
0

为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灵宝市尹庄镇唐窑村在道路一侧精心布置农耕艺术展台。郑军胜 摄

【核心提示】

礼赞丰收,致敬农民。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全省“三农”战线的劳动者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历程,凝聚着“三农”战线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本期报道特邀请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科技研发、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5位代表,讲述这些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变化,展现“三农”战线劳动者的平凡与荣耀。

只要有需要,我会一直守在麦田里

育种专家 雷振生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 雷振生

我是一名小麦育种研究员,从业40年来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都绕不开一捧麦粒。

还记得1985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常听加工企业的老板念叨:“国产的麦子就是不如国外进口的小麦,做面包发不起来,做面条不筋道。”从那时起,我和团队立下目标:一定要让小麦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那时育种全靠“牙咬眼睛瞪”的表型观察,在地里一蹲一整天,从上万份资源里筛选优良材料。日复一日,无论寒暑。

苦不苦?真苦!但我们这项工作,脚上不沾泥,科研就不着地。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不到田地里经受风吹日晒的检验,都是空谈。

就拿我们最新育成的“郑麦136”来说,从配组合到通过品种审定就花了十余年时间,通过审定后还要找地方做试验示范,跟农户说破了嘴皮子,人家心里也打鼓:这品种到底行不行啊?万一减产了,损失谁负责?

老百姓的顾虑我懂,但我们只能用事实说话。后来,“郑麦136”表现优异,抗倒春寒、抗倒伏、耐穗发芽,容重高、产量稳,连续三年入选河南省小麦主导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小麦类“成长型”品种推广目录。

农户从一开始的犹豫,到后来抢着要种,“雷老师,你这品种好,明年我家还种。”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

一晃40年过去了,从“一把尺子一杆秤”到高通量分子检测,从依赖进口到国产优质麦走向世界,从单兵作战到多个国家级农业科研平台协同攻关……我见证了太多的变化,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清晨五点试验田里的身影、实验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光、农民丰收时眼角的笑纹。

这些年,我们团队培育出54个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4亿亩,可最让我踏实的,还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到麦田里观察品种表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这群育种人,就是要铸好“农业芯”,让每一粒小麦都承载起粮食安全的希望。只要还有需要,我还会守在麦田里、守在实验室里,守着初心,选育更多“金种子”。(河南日报记者 刘一洁 整理)

我的梦想是做全科农业医生

农技推广员 刘广亮

□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服务总站站长 刘广亮

作为一名在农业战线奋战近30年的农技人员,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农业的巨大变化。

1997年,我从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4年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毕业,投身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那时的河南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种植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农民种地大多依靠“老把式”的经验,产量也不高。

以秋粮玉米为例,过去亩产只有450公斤,如今已提升到650公斤左右,部分地块甚至实现“吨粮田”。这一飞跃,既得益于优良品种的推广,也离不开种植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农业技术的全面普及。

两周前,我们组织了80多位种粮大户,在卫辉市孙杏村镇南辛庄村的水肥一体化示范田里,开展了一场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为主题的现场培训。这项技术通过科学调控种植密度、水肥运用和病虫害防治,能够实现玉米高产高效,也是当前玉米单产提升的重要途径,一场培训结束,农户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这样的培训也体现了农技推广方式的变化:从最初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到如今大规模建设示范田、展示农业科技成果,农技推广的载体日益多元、效果更加直观。

而现在,农技推广更是拥有了“云端”新阵地——我把日常巡田的经验和关键技术要点制作成短视频,通过视频号“老刘巡田记”和抖音号“老刘‘出诊’记”分享给农民。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要防病,大家随时可查、随手可学。这两个平台已积累粉丝一万多,成了不少农民学习农业知识的“充电站”。

农业科技进步也对农技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持续学习前沿科技、掌握最新品种信息,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近年来,我多次赴省农科院、市农科院和河南科技学院交流学习,坚持研读专业书籍,并将理论用于实践验证。我主持或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20余次,牵头起草3项省级地方标准,培育省审新品种2个,创新农业技术8项,并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农业技术的学习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全科农业医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权威、更精准的“处方”,为扛牢粮食安全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报记者 赵一帆 整理)

我要和乡亲们一起继续拼下去

村支书 石红松

□禹州市花石镇河东张庄村党支部书记 石红松

我是土生土长的河东张庄人。5年前,老支书把担子交到我手上时反复叮嘱:“自己好不算好,乡亲们都好才是真的好。”这句话成了我扎根乡村的初心。

产业是振兴的根基,这一点我深有体会。那时我的石佳面粉厂已站稳脚跟,但看着有的乡亲没有挣钱门路,我总觉得该干点啥。我盯着自家生产的面粉琢磨:面粉的下游出路在哪儿?包子是咱河南人离不开的吃食,这不就是最好的创业方向?于是我果断瞄准下游,创立“原谷原麦”品牌,立志做“河南人最爱的包子”。

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乡亲们想加入,却大多拿不出本金,开会时一个个低着头叹气。我当即站出来:“别愁,我担保!”那段时间,我天天往信用社跑,用石佳面粉厂的信用为30多户村民办下贷款。村集体也拿出资金入股,我们终于把“一起干”的架子搭了起来。

如今,“原谷原麦”建成了投资超亿元的中央厨房,门店遍布河南11个省辖市,有260余家直营店。村民们既是员工拿工资,又是股东分红利,年底捧着分红单时,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2024年,我们又深挖本地特色,打造“河东张炖山羊肉”品牌,用传统工艺炖制,线上推广、线下办美食节,旗舰店一开业就生意火爆。加上8家红薯粉条厂、光伏电站等,2024年全村销售收入近7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闲散劳动力全有了活干。

富了口袋更要美环境。当年老支书骑车去搜集海棠花种、育苗的老照片,我一直珍藏着。这两年,我们引种上万株海棠,推行“五美庭院”建设。村里2018年开始组织海棠赏花节,2024年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收入不断增长,海棠成了“致富花”。

这几年,我把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全投进村里,还自掏腰包50万元请团队作规划。有人问图啥?看乡亲们在海棠林唠家常时眼里的光,就知道这一切都值得。老支书栽下的树苗已枝繁叶茂,我接过的接力棒正续写新篇。我要和乡亲们一起继续拼下去,让海棠花香里的幸福飘得更远。(河南日报记者 李若凡 整理)

有想法踏实干,就是乡村需要的人才

新农人 乔鑫

□唐河县万担粮农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乔鑫

自2016年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我收获很多,比如我都没想过自己能成为唐河县第一个农业无人机女飞手。

我是唐河县城郊乡党坡村人,从河南农业大学种子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后,我曾在繁华的都市担任过电商公司高管,是大家眼中的“都市白领”。然而,我始终难以割舍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农业的热爱。后来我决定返乡,接棒父亲种粮大户的事业,成为一名新农人。

回到家乡后,我首先深入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实际情况后,我觉得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走规模化、合作化的道路。于是,我成立了唐河县万担粮农机农业专业合作社。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无人机飞防作业培训,并组建了自己的无人机飞防团队,为周边群众提供飞防服务。我还积极引进了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合作社的种植效益,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唐河县作为农业大县,红薯种植历史悠久,我立足这种传统优势,引进了多个优良的红薯品种,并依托先进的种植方法实现了红薯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有了好产品,我利用自己从事电商工作的经验,开了网店,从事薯苗、红薯等产品的销售,将唐河红薯的品牌推向全国。随着电商业务的不断发展,我开始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红薯的附加值。目前,我投资建成了新型标准化薯品加工车间,开发了一系列红薯深加工产品,如红薯淀粉、红薯丁等。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作为南阳市人大代表,我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不仅要发展自己的农业事业,还应该积极回馈乡邻,带动周围农户增产增收。我现在正通过无偿为乡亲们提供红薯幼苗和技术培训指导,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商。

我觉得年轻人只要有想法、踏实干,热情投入“三农”事业,就一定是乡村需要的人才,一定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家乡的田野一定会更加美丽富饶。(河南日报记者 于涛 整理)

让乡村成为更有品质的生活空间

乡村设计师 彭志华

□乡村设计运营师 彭志华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老人们坐在修缮一新的房子前唠着家常,孩子们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广场中追逐嬉戏。望着眼前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我很难想象这里之前还只是个“空心村”。

2017年夏天,我路过修武县西村乡金岭坡村,被一棵古槐树所吸引,循迹上山发现,古槐树所在的地方是一处废弃多年的山村学校。古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与周边村庄的荒凉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突然有了一种冲动和灵感,想把这里的乡愁保留下来。

随后我和我的团队用一年多时间构思设计、改造建设,使这个小山村脱胎换骨成“云上院子”民宿。这次设计,我们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废墟修复、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突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用艺术复活乡村,用文旅盘活乡村。

我们起用老工匠,重拾老手艺,利用老材料,保护每一棵老树,留住每一栋老屋的记忆。同时,也给乡村注入新的内涵:艺术家们带来了创作和展览,酒吧主理人带来了美酒和音乐,山顶营地带来了篝火晚会和观星体验。

2018年9月“云上院子”开业以来,周末、假期入住率100%,平日入住率60%以上,同时吸引多达60位当地村民到这里就业,还获得全国最佳特色民宿、全国五星级民宿等多项荣誉。因为“云上院子”,更多乡村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里,更多城里人把这里视为城市之外的“家”。

目前我还有一个“文化产业特派员”的身份,负责统筹规划“云上院子”民宿所在地的乡镇发展,我把这里取名为金岭坡太行艺术小镇。整个艺术小镇不仅有民宿,还有酒吧、书房、咖啡馆、乡村市集等。

我相信乡村振兴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成为更有温度、更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在当地,“云上院子”已成为“美学经济”的代名词。我愿继续优秀的设计,为更多乡村绘就既保留乡土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的美丽画卷,让田野成为风景,让农房成为客房,让乡愁有所寄托,让更多游子愿意归来。(河南日报记者 于涛 整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线公路人 | 全力防御台风“... 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为应对可能带来的强风暴雨影响,福清中心迅速行动,严格执行汛前...
买Arm笔记本不用担心!微软:... 快科技9月23日消息,微软近日在其官方博客中介绍了Windows 11 on Arm的最新发展情况,...
原创 “... 在近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关于菲律宾警方在马尼拉逮捕近400名涉嫌参与外籍电信诈骗的嫌疑人一事,法...
不少小红书避雷帖竟是恶意抹黑,... 作者:GeekWays(同 V),转载请注明出处 互联网20年,最先掉队的竟然是百度! 随着社交媒体...
“网红教授”郑强在海南谈地方高... 郑强近日,曾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的“网红教授”郑强赴海南作专题报告。据“海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
崔丽丽与“伤痛共存”:我要把头... 9月23日,全国首例“性侵工伤认定”案当事人崔丽丽,与天津市德科智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科智控...
全国技能大赛新赛项集中亮相:盾... 中新网郑州9月23日电 (阚力 张楠)实物等比例缩小的盾构机模拟操作台前,选手正精准调试参数;漆艺工...
普京下令密切关注美核武动态,并... 据新华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22日在俄联邦安全会议常务委员会议上表示,俄罗斯将在俄美《新削减战略武器...
“射程之内,没有远洋!”海军宣... 撰文 | 李岩新华社9月22日消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受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