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科学家该如何平衡科研“冷板凳”与“非升即走”的压力?什么样的科研才叫“有突破性”?原始创新为何能推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9月21日,在深圳举行的“新基石50²论坛”上,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顶尖科学家就科研领域的原创性、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等问题深入交流。多位科学家表示,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但也需要给青年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做出成果,让研究者愿意从事更加原创、耗时但失败可能性也更大的工作。同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考核科研工作者,毕竟“突破性科研并没有标准答案”。
科学不需要“精致的平庸”
近年来,“如何提高我国的原创性科研水平”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关于“非升即走”的讨论是科研领域人才培养的关注焦点。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所长、新基石研究员罗敏敏教授认为,“非升即走”的考核周期可以延长,让青年科学家们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做出成果,并且要帮助他们找到出路;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新基石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王亚愚则建议,相比于讨论“走”,更应该关注“升”,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能在科研事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则表示,对于青年科学家而言,“走”不一定都是坏事,但各个地方、各个高校的差异很大,大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所以需要各个方面的考核,才能使更多的研究者愿意做更加原创的、耗时的、失败可能性也更大的工作。”
谈及“如何提升原创性科研水平”,科学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新基石研究员于洪涛教授认为,越是在熟悉的领域,科学家们越是要摒弃偏见,以免对本领域的原创性成果“视而不见”。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郑南峰表示,原创性工作最重要的要素是“新”,最高境界是“从零到一”,但现有原理的组合也有可能带来创新,只要能拓展认知边界的探索都可以成为原创性工作。
对于科研领域普遍关注的科研评价问题,韩启德提出,虽然现在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许多论文只是“有一点发现”,就像在原有的建筑上加一片砖、添一片瓦,属于低水平的重复。他强调,“我们不需要这种‘精致的平庸’,而是更应该追求卓越;因为失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我们还是要继续向前走。”
“突破性科研”没有标准答案
突破性成果不仅拓展了科学认知边界,也为解决科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路径与工具。那么,还如何评价一个科研是否有突破性?
现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谈道:“怎样定义突破性科研?如何做出突破性科研?我们并没有标准答案。”
他在现场分享了一件趣事。作为在同一所大学工作的同事华人科学家陈志坚,每天都会与自己一起搭车上班。在通勤路上,他们经常会聊起各自的进展。当时陈志坚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而王晓东则看出这个蛋白质的序列是与线粒体相关的。这样一次偶然的交谈也为陈志坚教授的研究提供了灵感。
据此,王晓东表示:“科研有时需要埋头苦干,有时也需要交流,特别是非正式的交流。尽管不是每次交流都会有结果,但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交流的双方都会有进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数据专家委员会主任江小涓看来,原始创新可以通过促进科学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江小涓从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出发,提出了评估数智时代新技术的合理性与合意性问题。她认为,面对AI等泛在技术的治理挑战,仅靠政府集中监管难以应对,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社会共识和产业自律形成的 “分布式治理” 来协同解决,“积小善为大善,以大善引领小善,使AI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目标更加匹配,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