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
通讯员 王慧文 林国山
实习生 周冰畅
“打了‘耳鸣针’,晚上终于能睡整觉了!”“困扰多年的耳鸣,扎针后明显减轻!”近期,社交平台上关于“耳鸣针”的治疗方法引发关注,不少网友称其对耳鸣、失眠、焦虑等有“奇效”,吸引大量长期受耳鸣困扰的患者扎堆前往医院尝试。那么,“耳鸣针”究竟是否靠谱?是否适合所有患者?9月13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武汉专家。
“耳鸣针”成分难达根治需求
“耳鸣针”其具体治疗方式究竟是什么?泰康同济(武汉)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张庆介绍,网友所说的“耳鸣针”,主要分为两种,都是围绕改善耳部微循环、调节神经功能为主。一种是“穴位注射疗法”,将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的药物,注入耳部相关穴位。她解释,这种方式能通过“穴位刺激+药物渗透”的双重作用,直接改善耳部局部供血,调节耳部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减轻耳鸣感。
另一种是“神经阻滞疗法”,常见的有蝶腭神经节针刺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等。“这种治疗对操作精度要求高,在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神经,通过注射药物降低神经兴奋性,减少异常放电,从而阻断或减弱耳鸣信号的传导。”张庆医生表示,无论是哪种方式,本质上都是通过局部干预来缓解症状,并非“一刀切”的通用疗法。
“很多患者一来就问,‘耳鸣针’是不是打了就能好。”张庆医生表示,从医学角度来看,“耳鸣针”无法实现“根治耳鸣”的目标,其核心作用是缓解症状而非治愈疾病。
她介绍,耳鸣的病因极为复杂,可能与内耳供血不足、听觉神经损伤、精神压力、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部分耳鸣还可能是中耳炎、听神经瘤等疾病的伴随症状。“治疗耳鸣的关键是先找到原发病并针对性干预,比如控制血压血糖、治疗耳部炎症等。现阶段,‘耳鸣针’仅作为综合治疗方案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全面系统的诊治。”她说。
即便对“耳鸣针”有效的患者,效果也并非长久。“缓解作用通常能维持1-3个月,之后可能需要重复治疗,它无法修复已经受损的神经或器官,更不能等同于治愈。”张庆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耳鸣针”仅对两类耳鸣有效
“我看网友都说有效,为什么我打了没效果?”不少患者存在这样的困惑。张庆医生指出,“耳鸣针”仅对两类耳鸣患者可能产生缓解作用,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首先是“功能性耳鸣”。比如因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情绪焦虑等引发的神经功能性耳鸣,这类耳鸣没有明显的器官损伤,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局部循环,症状较易得到缓解。“很多年轻人的耳鸣属于这类,‘耳鸣针’的短期效果可能比较明显。”
其次是“轻度器质性耳鸣”,如早期内耳供血不足、轻度听觉神经功能紊乱等引发的耳鸣。“药物注射能辅助改善耳部血氧供应,为听觉神经提供营养,从而帮助恢复部分功能,减轻耳鸣。” 但对于严重听觉神经损伤、听神经瘤、中耳炎后遗症等器质性耳鸣,“耳鸣针”的效果则十分有限。“这类耳鸣的根源是器官或神经的实质性损伤,仅靠局部注射无法解决问题,需针对性进行手术、药物等综合治疗。”
专家提醒:勿盲目跟风,先查病因再治疗
张庆医生提醒,“耳鸣针”不是每个人都能打,大家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能自行前往非正规医疗机构尝试,不规范的操作不仅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感染、神经损伤等风险。
她建议,如果长期耳鸣,首先要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做全面检查评估,找到耳鸣的根本原因。其次,任何医疗手段都有适应症和风险,需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尝试。若基础治疗无效,且经医生判断符合“耳鸣针”适应症,也需选择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操作,避免在非正规场所治疗。
另外,日常要养成科学的护耳习惯,不要长期戴耳机、远离噪音环境、保证充足睡眠、做好情绪管理,出现耳部不适及时就医。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