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芯片领域,美国那边优势大,经常搞供应中断啥的,对中国企业影响不小。可你知道吗,还有个领域比这更棘手,那就是医疗器械。
全球高端市场九成以上被美国和日本企业把控,中国这边连高仿都难搞出来。别觉得这事儿远,这直接关系到咱们看病的成本和国家医疗安全。
想想看,医院里那些精密仪器,大多进口的,价格高得离谱,维修还得靠人家,这不就是卡脖子吗?
先说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格局。根据权威数据,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5420亿美元左右,到2032年可能飙到8860亿美元。
增长快,主要因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多,还有技术进步。谁占大头?美国企业领跑,比如强生、雅培、美敦力这些巨头,日本的奥林巴斯、东芝医疗也在光学和影像设备上强势。
数据显示,美国供应商在全球出口中份额高,日本在手术器械和内镜领域几乎垄断。合起来,美日企业控制了高端医疗器械出口的九成以上。
中国市场是全球第二大,2022年规模9573亿元人民币,约合1330亿美元,但高端部分进口依赖严重,每年进口支出占总支出的六成多。
拿手术机器人举例,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达芬奇系统,由直觉外科公司开发。2000年获批上市,现在全球安装量近万台,2024年达9900台。
中国装机量超460台,但大多是进口的。达芬奇专注腹腔镜手术,尤其胃肠领域,臂端工具精度高,稳定性超人工。早期一台卖150万美元,现在进口价超200万美元,折人民币1400万以上。
中国团队攻克核心技术花了十多年,专利壁垒厚实,美国持有算法专利,日本掌控光学组件。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2022年85亿美元,预计2027年210亿美元,直觉外科占主导,达芬奇份额超60%。
为什么中国高仿都难?不是不想,是真有难度。医疗器械复杂度不比半导体低,涉及微米级精度、生物兼容材料。半导体测试用电子板,医疗得模拟人体,实验成本巨大。
国内伦理规范严,避免直接人体试验,美国那边松些,从疫情应对就看出来了。国家安全导向也不同,半导体关乎信息和军事,优先投入大。
医疗器械起步晚,1950年代中国半导体研究已开始,但医疗资源有限,停留在X线机、生化分析仪、黑白超声仪三大件。1980年代末,大城市医院才引进CT,21世纪初才自主研发,整个历程不足三十年。
进口依赖带来啥问题?价格高,医院采购成本转嫁患者。每年中国进口医疗器械支出占总支出的六成,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来源31.67亿美元,日本8.29亿美元,德国6.62亿美元。
高端如手术机器人,几乎全靠进口。专利垄断加剧,美国直觉外科专利布局在美国、欧洲、中国,快速切入市场难。
全球贸易环境波动,2025年美国对华医疗设备加征关税125%,国内反制也加125%,达芬奇终端价飙升。这不光是钱的事儿,还涉及数据安全,医院用进口设备,患者数据可能外流。
中国也没闲着,科技进步加速,国产化步伐快。2023年,直观复星合资推出的国产达芬奇获批,性能接近进口,成本低。微
创医疗的图迈系统2022年获批,2023年完成1500多台手术,覆盖泌尿、普外、胸外、妇科。2024年,国产腔镜机器人中标量超进口,市场份额升。
2025年,图迈SP单孔系统和远程系统获批,支持5G通信,延迟低于50毫秒。康多机器人SR2000四臂系统性能比肩达芬奇Xi。
全球医疗器械规模持续扩,2025年达6500亿美元,中国增长率领先,年增长两位数,2023年中国市场超8000亿元。
企业层面,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2015年成立,2021年香港上市,资金注入研发。产品覆盖五领域,扩展国际,2025年获多国批准,出口30国。
其他如妙手S系统,装机量增。政策支持强,13th Five-Year Plan改革监管,MAH系统允许分离持证人和合同制造。Order 739和104简化本地化路径,已获进口批准的设备转本地生产,复用临床评价报告,缩短时间。
但挑战还在。国产渗透率低,公共医院采购偏进口,VBP和DRG定价压价。欧盟威胁限制中国制造商,指歧视性采购。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影响出口。
国内企业碎片化,低端为主,高端突破需时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北美占39.6%,亚太52.3%,中国CAGR18.30%,到2025年日本医疗机器人市场254.8亿美元。
长远看,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潜力大。出口份额增,美日垄断渐松。从低端出口转向高端创新,生物医药领域优势显。
总的来说,这垄断比芯片限制隐蔽,影响深远。芯片还能自研绕道,医疗器械直接关乎生命,依赖外方风险大。
中国追赶中,需加大投入,破专利墙,提升质量。未来几年,国产份额会升,成本降,患者受益。希望政策继续推,企业多创新,早日摆脱卡脖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