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凯
通讯员 王亚洲 朱丽纯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在南京经开区“南京大模型产业集聚区”,“AI+”已成为当下最热词。
“AI+”行动,加什么、怎么加?清华大学校友创办的9家AI企业最近秀出最新的应用场景落地方案,用产业化行动打了个样。8月28日,“共建场景 共享生态”南京经开区大模型项目集中签约暨AI赋能新场景活动在兴智科技园举行。8家清华校友创业团队的大模型项目同日签约入驻园区,加上此前已落户的一家校友企业,如此扎堆抱团现象引人注目。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用于果蔬采摘;机器视觉和AI大模型辅助公安机关侦破“茅台大盗”案;AI设计师替代生产线人工设计,助力工厂快速实现“智改数转”……AI企业一线应用落地的飞快速度,彰显了南京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热度。
“AI+”加什么、怎么加
当天,南京清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8个清华系创业团队项目签约入驻。从企业类型上看,这批项目致力于探索大模型技术在视频智能化、具身智能、空间智能、制造产线设计、智能陪伴等领域的应用落地,这首先回答了“‘AI+’可以加什么”的问题。
星炬智械(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面向非标准智能制造装备设计的软件提供商,核心技术的一大特点是能用AI智能体替代人类设计师的部分工作。“很多企业在竞标报价时,售前就要提供设计方案,这通常需要三四个设计师耗时很久才能完成。哪怕最终中标率只有10%,这些工作依然必须要做,无形中加大了人力成本损耗。”公司创始人张秉桢是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团队自研多模态机械认知大模型,开发出多款行业领先AI产品,帮助机械制造企业实现大幅降本增效,提高投入产出比。
“好的AI产品要坚持从业务场景出发,解决真实需求痛点,不是在实验室里闷头做出来的,而是要在生产线上与设计师、班组长一起打磨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积累行业最垂类的数据,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是张秉桢团队对“AI+”制造业发展方向的深刻理解。
AI与产业结合,不仅可以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还有助于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透露一个真实的案例,去年某地的茅台大盗案中,嫌疑人通过蚂蚁搬家式盗窃得手,自以为天衣无缝,还留下信件挑衅,结果用我们的机器视觉技术很快就锁定了嫌疑人。”当天落户的南京清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清华大学电子系孵化,创始人谷光烨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视觉智能与认知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他举例说明了视频AI识别技术所能达到的程度:AI现在已经从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发展到预知智能,这是业界进化来的新能力,已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在他看来,将视觉处理到极致可有效解决社会诸多问题,利用城市数据刻画流动轨迹。该团队专注于视觉推理大模型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产品可通过接入公共摄像头实现对独居老人失踪、儿童拐卖等事件的预测预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落地即有合作,签约即获订单
南京启物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采摘机器人已经在某龙头农业企业的种植园里上岗,南京帕修斯科技有限公司的首款AI+社交领域硬件产品“帕修斯BB机”已成网红,米塔视界(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裸眼3D和空中成像技术让传统家电卖场焕然一新,南京智慧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用AI大模型做出了“城市孤独解压师”……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这批刚落户的初创企业不仅手握先进技术,而且敢想敢干,创始团队更是清一色来自清华大学。为何这些清华系团队选择抱团落户南京经开区新港高新园?在记者看来,这里的AI产业生态,是企业最看重的首选项。
相对于其他园区板块,南京经开区产业底子以制造业见长,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碰撞与结合,正在推动“上下楼”变成“上下游”的产业协同模式变革。在这个小气候里,“AI+”加出来的机会,最先被创新型科技企业捕捉。
星炬智械便是例子。该公司前脚刚落户,园区工作人员便为其引荐了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精密测量装备市占率第一的“隐形冠军”——南京泰普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后者一眼就相中了星炬智械团队的清华系技术背景和产业实践经验,目前双方已经初步达成合作,并在当天活动现场就“大模型赋能定制化产线设计场景”完成合作签约。“随着中国制造出海步伐加快,未来我们希望与更多制造业企业一起抱团出海,面向更大市场,创造更大价值。”张秉桢说。
得益于园区推进“产模融合、场景驱动”的快速行动,围绕裸眼3D及AI语音交互赋能文物展示场景,南京电信与端侧智能、清醒异构、米塔视界达成合作,这是“AI+文旅”;围绕具身机器人赋能柔性制造场景,启物机器人与朋创新能源达成合作,这是“AI+制造”;围绕人工智能芯片人才培养场景,清醒异构凭借清华计算机系背景和世界领先的AI系统快速构建技术,与壁仞科技达成合作,这是“AI+教育”……
让刚起步的初创企业落地即有合作、签约即获订单——南京经开区的AI产业集聚效应,园区人靠前服务的优化营商环境意识,透过一场浓缩成半个下午的小活动,稍稍展露了一下“硬实力”。
“大模型集聚区”点亮AI灯塔
去年7月,南京经开区吹响大模型“集结号”,启动“南京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锚定主导产业方向集聚出门问问、艺赛旗、云蝠智能等30余家大模型企业,并在载体、政策、基金、场景等4个方面,不断加强要素保障。
园区利用兴智科技园14万平方米优质载体,打造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物理承载空间AI Tower;建成南京市唯一的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出台《南京经开区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接力孵化计划》,为在集聚区落户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初创企业提供算力补贴、人才支撑、平台服务等10个方面的支持;组建“经开创智人工智能基金”,加强人工智能项目的投招联动;成立专门的场景创新部门,深入挖掘、开发园区企业服务、人力服务、制造业等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做好供需对接,加速推动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从蓝图走向现实,成为产业新地标。
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当前,南京经开区正高标准推进南京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推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南京经开区将大力推动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创办高质量企业、高质量企业吸引高水平人才”的良性循环,为AI产业注入蓬勃生机;推动企业与产业“互动双赢”,依托园区雄厚制造业基础和港口型、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国家级功能平台,加速“产模融合”进程,全面开发智能制造、低空经济、“车路云”、智能仓储等应用场景,持续为企业内涵式发展搭建合作桥梁;推动产业与创新“齐头并进”,加快推进仙林大学城等区域创新要素赋能产业发展,深化与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合作,实施卓越工程师学院共建、产教联合体组建、校地“揭榜挂帅”等行动,向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阔步迈进。
上一篇:职工夜校点亮“八小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