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31日,太空政策作家马克·惠廷顿在美国《国会山报》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讨论中美两国的探月之争。
文章中称,美国交通部部长兼 NASA代理局长达菲宣布,加速推进月球核反应堆计划,目标在2030年前送抵太空,还将其与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挂钩,声称要 “打赢第二次太空竞赛”。但这场看似激烈的“对垒”,实则是美国焦虑下的仓促之举,与中国的稳健布局形成鲜明反差。
美国交通部部长兼 NASA 代理局长达菲
事实上,美方从规划到行动,从头到脚都都透着急切。从战略层面看,美国占据了几十年的太空霸权正在松动。过去靠着阿波罗计划的光环,美国在太空领域一直以“领头羊”自居,可如今中国航天事业逐步突破,从空间站稳定运行到探月工程连创纪录,尤其是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的明确规划,让习惯了“一家独大”的美国坐不住了。为了保住面子和战略优势,美国才急着抛出月球核反应堆这个“大项目”,试图在新赛道上抢跑。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美国自家的登月计划早就掉了链子。“阿尔忒弥斯”计划喊了好几年要重返月球,核心的星舰载人登陆系统却问题百出:可重复使用的隔热罩研发卡了壳,没这东西飞船返回时就是“裸奔”;近地轨道加油技术试了好几次都不顺利,燃料供不上,登月就是空谈;更别说月面着陆、低温推进剂储存这些硬骨头,至今没啃下来。连独立航天专家都直言,美国想在2027年登月纯属幻想,2028 年能不能试一把都得打问号。在这种情况下推月球核反应堆,说白了就是 “拆东墙补西墙”,想用一个更宏大的噱头掩盖自身技术短板。
美国国内的政治算计更是把这个计划搅得更乱。NASA近几年预算一砍再砍,达菲身兼两职本就备受争议,推动核反应堆计划,一方面是想靠“太空战略” 的名头巩固自己在 NASA 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是想向国会要更多预算。可专家早就泼了冷水:2030年前要完成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审批,根本不现实。且不说技术难题,单是把核材料送上天就过不了安全关,放射性物质发射过程中一旦出意外,后果不堪设想,相关审批流程能把这个计划拖到 “猴年马月”。
再看中国,完全是另一种节奏。中国2030年前载人登月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 “按图施工”: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全完成了,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8 月份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成功,相当于登月“座驾”过了关键体检;嫦娥六号刚从月球背面带回近2公斤样品,创下新纪录;接下来嫦娥七号、八号还将按计划发射,一步步搭建月球科研站。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没有半点虚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探月路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已经吸引了多个国家参与,月球科研样品更是开放给全球科学家申请。从东方红一号上天,到空间站迎来多国宇航员,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踩着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节奏,从来没把太空当成“争霸赛场”。不像美国,动辄把航天项目和“竞赛”、“霸权” 绑定,甚至想靠核反应堆在月球划 “禁入区”,把太空变成新的地缘博弈战场。
回顾历史,美苏冷战时的太空争霸,虽然催生出一些技术突破,却耗掉了天文数字的资源,最后也没给人类带来多少实际好处。如今美国又想重走老路,把中国的正常航天发展歪曲成 “威胁”,本质上还是冷战思维在作祟。可时代变了,太空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后花园,《外层空间条约》早就明确了和平利用外空的原则,搞“小圈子”、玩“零和博弈”,只会让美国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孤立。
说到底,太空探索拼的不是谁喊的口号响、谁的计划唬人,而是谁的布局更扎实、谁的初心更纯粹。中国不会跟着美国的节奏乱了阵脚,只会按自己的规划稳步推进,把探月变成推动科学进步、惠及全人类的事业。而美国要是继续抱着“霸权焦虑 瞎折腾,最后恐怕只能落个 “竹篮打水一场空” 的结局,毕竟,真正的航天实力,从来不是靠慌不择路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