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行走在大别山北麓的信阳市商城县,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深深地打上了“赵崇德”的烙印。
从县城穿城而过的陶家河,发源于赵崇德的家乡伏山乡七里山,河北侧是“赵崇德大道”,不远处,就是商城县烈士陵园赵崇德纪念广场;河南侧是书声朗朗的商城县高中,每年都向空军院校输送了不少飞行学员。
那么,赵崇德是谁?
夜袭机场,靠手榴弹炸掉24架敌机
1937年10月19日凌晨,日军设在山西代县的阳明堡机场火光冲天,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日军24架飞机被炸毁,100余日军被歼灭。
夜袭阳明堡机场,终结了日军战机对忻口的空中压制,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的忻口防御战,创造了用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光辉范例,日军战报哀叹:“帝国航空队遭受开战以来最大损失。”
指挥这场战斗的是八路军129师769团团长陈锡联,而执行任务的是善于夜战、近战“以一胜百”的769团3营营长赵崇德。当时,由于条件有限,炸飞机时使用的是集束手榴弹。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赵崇德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延安窑洞内,毛泽东轻叩战报说道:“步兵打飞机,我们开了世界先例!”彭德怀元帅在其回忆录中称赞赵崇德:“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
2014年9月2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赵崇德名列其中。
追忆英雄,一生短暂却波澜壮阔
8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伏山乡七里山村新塘湾组赵崇德故居。
新塘湾组92岁吴忠荣老人(赵崇德同门侄媳)告诉记者,赵崇德谱名赵开奎,又名宗德,1914年出生,兄弟姊妹5人,赵崇德排行老四。
1930年秋天,赵崇德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0师28团当战士,后随军转战大别山区数十县,因作战勇敢立下战功,不久被调入12师特务队任班长。1932年,赵崇德随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1933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长征,历任排长、连指导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赵崇德任129师769团3营营长。10月初,赵崇德所在的129师奉命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从大别山到太行山,赵崇德用23岁生命铸就永恒丰碑。
太行丹心,祖孙三代接力守护英雄墓冢
赵崇德牺牲后,由于时间紧迫,战友和乡亲们将赵崇德就近安葬在山西省代县刘家庄村,一抔黄土匆匆掩埋了一副铮铮铁骨。
千里之外的太行山,代县刘家庄村民王伟弟祖孙三代人,守护着一位八路军无名烈士的坟墓,清明添土、除夕焚香,从未间断。
此前采访中,代县刘家庄村民王青福对河南日报记者刘宏冰说,其爷爷王伟弟曾亲眼见着八路军将一副年轻躯体匆匆掩埋,连墓碑都来不及立,“爷爷临终前攥紧我父亲的手说‘守着这座坟,这是我们的英雄,要世代守护!’”。
2020年,晋豫两地联动启动“寻找赵崇德”行动,经过调查走访确认,王家三代人守了83年的无名烈士就是赵崇德!
穿越时空,英雄并不只属于历史
2020年9月18日清晨7时,暴雨倾盆。伏山乡七里山新塘塆村口,白发老者拄杖而立,孩童踮脚张望。
从村口至墓地,烛火宛如长龙。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稚嫩幼小的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两排黑色挽联在大雨中猎猎飞舞:“抗日英雄魂归故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赵崇德烈士墓,就在其故居不远处,花岗岩墓碑上闪耀的红星,仍如1937年那个血火之夜般明亮——这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更是面向未来的信仰答卷。
而贯通县城东西的“赵崇德大道”,不仅连接了县城与商城高中,更是一条精神长廊,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投笔从戎、搏击长空。
英雄并不只属于历史。(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肖风伟 通讯员 崔友俊 鲍云 孙志祥 文/图)
上一篇:科幻“出海”彰显文化魅力
下一篇:河南省小麦产业链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