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的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有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但鲜有人注意到,印度其实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导航系统。它的名字叫“IRNSS”(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是印度在不想依赖中美俄等大国技术的情况下,自主研发并建设的一套区域性导航体系。许多印度国内的网友对IRNSS表现出极大的自豪感,甚至有人宣称它在性能上已经超过了北斗和GPS。那么,这套系统的实际表现究竟如何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RNSS在功能和覆盖范围上,远远不及中美俄的全球导航系统。全球导航系统的特点在于能够为地球表面接近100%的区域提供信号支持,例如美国的GPS和中国的北斗,其信号覆盖率都达到98%以上。而印度的IRNSS只能够在印度本土及周边有限的区域使用,其信号覆盖范围不足全球20%,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全球化导航的需求。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卫星数量的悬殊。要实现全球范围的覆盖,需要在轨卫星数量足够多,从而避免出现地面“盲区”。
美国的GPS系统拥有大约30颗在轨卫星,中国北斗在2024年完成组网时已超过50颗卫星,并且在当年9月成功发射第60颗卫星。相比之下,印度的IRNSS在轨卫星只有7颗,而且由于卫星寿命有限(通常为5到10年),其中部分已经出现老化或失效,目前真正正常工作的卫星只有5至6颗。这种数量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IRNSS在定位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也难怪印度的导弹试射精度一直被外界诟病。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IRNSS依然是除中美俄及欧盟伽利略之外,全球唯一投入使用的独立导航系统。只不过它的定位始终是“区域性”,在能力和规模上无法与真正的全球导航系统同日而语。自系统建设以来,印度一直试图将其扩展为全球导航体系,但始终面临两大难题:资金不足与技术短板。
从资金角度看,建设和维护一套全球导航系统所需的投入极其庞大。美国在1994年之前完成GPS的24颗卫星组网时,就花费了大约120亿美元(按现今币值超过200亿美元),后续升级又追加了约60亿美元,总投入接近300亿美元。中国北斗的建设分为三期,总投入约800亿人民币,折合120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印度的IRNSS前后投入还不到10亿美元,仅为中美投入的零头。即便建成,后续的维护成本同样惊人,美国的GPS每年维护费用就高达8至10亿美元,几乎等于IRNSS整个系统的研发经费。对于经济实力有限的印度来说,这样的负担几乎不可承受。
在技术方面,印度虽然宣称IRNSS是自主研发,但其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原子钟。原子钟的作用是保证卫星的时间与位置精确同步,哪怕一微秒的误差,都会在地面形成数百公里的偏差。然而印度无法独立生产这一核心设备,目前在轨的IRNSS卫星几乎全部依赖欧洲进口的原子钟。2017年,IRNSS曾因3颗原子钟停摆而造成系统功能受限,这凸显了技术依赖的脆弱性。即便印度在2018年宣布要研发国产原子钟,但截至2025年,依旧没有任何搭载国产原子钟的卫星成功发射。
全球范围内,能够自主生产原子钟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瑞士、法国和德国六个。以印度目前的工业水平与科研能力,突破这一技术壁垒难度极大。技术依赖和资金匮乏让印度的全球化雄心始终停留在愿景阶段。
总的来看,IRNSS虽然让印度跻身于“有独立导航系统的国家俱乐部”,但它本质上只是一个区域系统。与北斗、GPS、格洛纳斯和伽利略相比,它在覆盖范围、卫星数量、系统精度乃至核心技术的掌控力上都存在巨大差距。未来若想实现真正的全球化,印度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更是深层次的技术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