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为笔 绘就超大城市创新治理新图景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周剑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要求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从全国首个“政务信息共享示范市”到2024年巴塞罗那全球智慧城市大会最高“城市大奖”,深圳始终将创新基因深植血脉,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拥抱数字化浪潮,将技术创新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每一步坚实的攀登,都在实现“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庄严目标,每一步智慧的跋涉,皆是在用实践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切、最深沉的期盼。
城市治理跃迁: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感知”,打造数字孪生样板
面对超2000万实有人口、65万栋建筑物的治理压力,深圳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推动城市治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智治”转变,让城市成为“可感知、会思考、能进化”的有机生命体。
一是打造数字孪生底座。
——打造空间信息平台,构建地上下、室内外、海陆空一体的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CIM平台),贯通市区两级,以“全景建模—全量感知—全域融合”为主线,突破3大领域8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体系,统一为全市提供时空基准、BIM模型、空间分析、仿真推演等超4800项数据及40项工具服务。
——建设数据平台,推行“一数一源、一物一码”,累计完成521公里轨道交通、1091公里城市主干道、348个地铁站点、6853个重要建筑BIM模型导入CIM平台,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成网络,公共建筑成片区”精模级空间数据体系。
二是场景牵引数字驱动城市治理模式升级。
——应急管理方面,构建城市安全风险“一张图”,完成7大行业领域共111.62万家单位的风险信息采集和风险点危险源识别。
——生态环保方面,建成智慧环保平台,汇聚700亿级生态环境数据,实时监测大气、水、噪声等14类对象,助力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坪山区借助物联感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首创“远程喊停”非现场监管模式,长效解决噪声扰民的难题。
——片区治理方面,在香蜜湖、光明科学城、九龙山等片区实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管理,在龙华区打造实景三维数字孪生底座,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家数据局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
——服务出海方面,阿布扎比智慧交通项目开创了中东地区将“咨询+IT”整体交付非欧美国家的先河,为全球治理贡献“深圳样本”。
数据要素突破:
从“资源沉睡”到“价值释放”,激发数据要素活力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深圳以立法为基、以市场为桥,率先探索数据要素流通使用的“深圳路径”,让海量数据从“沉睡资源”变为“发展资本”。
一是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同时,出台一批数据领域首创性、引领性法规。这些法律规章,如经纬之线织就了“法治城市示范”的牢固之网,为深圳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二是积极推动“数据要素×”行动。印发《深圳市“数据要素×”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6年)》,连续两年承办国家“数据要素×”大赛广东分赛,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中深圳6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且全部获得前三名奖项,占广东省约50%。
三是高标准建设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推动广东(深圳)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规划建设,形成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为核心,统筹联动前海三湾片区、福田数据要素全生态产业园片区、南山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片区的“一核三区”区域联动发展布局。
四是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探索。授权深圳征信公司使用数据总量超23亿条,在此基础上开发50多款征信金融数据产品,累计产品调用达7000万次,依托数据精准画像支持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融资超过4800亿元。福田区率先出台全国首个区县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福田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暂行管理办法》;南山区基于信用、医疗、金融等领域开展授权运营探索,开展信易贷、信易查、信用就医、商保快赔等场景建设。
五是创建国家级数据交易所。高标准建设深圳数据交易所,挂牌深圳市数据要素流通服务中心,创新建立以供需对接为核心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体系,已上市3835个数据产品,满足不同行业需求,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展数据交易。
政务服务改革:
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打造全国标杆
2022年以来,在前期政务服务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深圳始终坚持把“惠民、兴业、优政”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聚焦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快办、好办、智办”迭代升级。
一是深化“民意速办”改革。通过“打造一个入口、建设一个平台、形成一张清单、建立一套机制”,形成“统一受理、一体分拨,全流程可视、全过程闭环”的诉求服务体系。中央改革办、国务院办公厅专刊推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列入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进行推广。今年3月以来,又在“民意速办”的基础上扩容升级,打造“企事速办”专区,进一步拓宽企业诉求来源,逐步构建全域全时全面响应企业诉求需求的“快准优智”服务体系。
二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早一批建立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在全国最早一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深圳范例。率先推出“秒批”“秒报(无感申办)”等“秒系列”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免证办”,率先提出“无实体卡证”城市理念。深圳连续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位居重点城市第一名,连续2年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营商环境评估中取得政务服务一级指标第一名,宝安亲清政企直达平台相关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放管服专刊推广。
三是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个转企、企业信息变更、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新生儿出生、人才引进入户、医疗互助金等3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在全国首创“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实现人才引进与入户全流程网上办理并实现深圳侧全流程“秒批”,最快半小时完成落户深圳。深圳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纳入优化政务服务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人工智能赋能:
从“技术探索”到“场景落地”,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深圳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等融合创新,加速构建“算力供给最普惠、场景应用最开放、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算力支撑。加快建设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推动鹏城云脑Ⅲ、超算二期建设,建成后,预计增加智算算力16E,超算2E。建成启用深圳市智慧城市算力统筹调度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算力调度平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等3个算力调度平台,全市实时可调度算力超过18E。
二是加强语料建设。基于政务云搭建语料智能标注平台,汇聚全市3.5PB公共数据语料开展加工标注,主要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科学研究等领域。组织开展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汇集29个高质量数据集项目。成立人工智能语料联盟和开放算料专委会,汇聚并发布1100多个多模态开源语料数据集,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开源开放和流通。
三是全面推进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连续四批次共开放超过100个“城市+AI”政务场景,每年投入5000万元“语料券”、5000万元场景应用专项资金。深圳法院打造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获最高人民法院充分肯定。发布首个面向公众的实用型AI政务助手“深小i”,为企业群众提供全市域、全领域、全智能的政策解答和办事指引。龙岗区推出全国首个区级党政机关“政务智能体百千万共创平台”,打造AI应用孵化场、人才训练场和生态集聚场。
四是构建联合创新机制。探索建立数字深圳联合创新中心,建立政务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创新机制,揭牌落地数字深圳联合创新中心(前海),以政府开放场景和数据,引导超过200家企业和机构参与联合创新,积极打造一批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干部群众获得感强的人工智能应用。
未来,深圳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全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贡献“深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