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浩
无人机充当“空中哨兵”查隐患,网格员手机操作随时“接单”,连外卖小哥都成了“流动哨兵”……走进郑州上街区,这些接地气又带感的场景随处可见。
面对20.09万常住人口、6个乡镇(街道)、65个村(社区)、401个小区(楼院)的治理体量,上街区以“党建+网格+大数据”为核心抓手,构建起高效、暖心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微治
“以前办个证明跑断腿,还不一定办成。现在网格员就在咱身边,有啥问题喊一声、发个消息,分分钟‘秒回’,问题解决更快了。”8月22日,颐和美丽园小区居民李阿姨感慨。
这份便利,源于一张越织越密的“治理网”。上街区以党建为“经线”,以网格为“纬线”,在原有65个村(社区)的基础上,将网格细化为401个“基础单元”、2334个社区微网格,把“人、情、地、事、物、组织”六大要素纳入“一张网”,实现“楼院有人管、小事不出格”。
颐苑社区的微网格长朱俊峰就是这张网中的“活跃点”:帮独居老人修电路、为邻里换灯泡,手机24小时待命。“党员就得往前站,大家住得舒心,我这心里才踏实。”朱俊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此外,上街区整合了智慧矛调、信访代办、110非警务、数字城管、12345热线等群众诉求系统平台,将23家单位70名人员纳入网格化架构,实现基层治理业务融通、平台打通、体系贯通,让群众诉求能够一站式受理、全流程办理。
众治
大城善治,关键在凝聚千万人之力。
济源路街道三湾街社区曾因群众诉求多样、市场管理难而头疼。社区把支部建在网格上,6个网格全部建立党支部,将256名党员编入网格、定责到楼栋,选优配强40名微网格长,形成“居民点单、平台派单、单位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
3个月前,居民李女士因家中管道漏水和邻居闹得不可开交,一肚子火气冲进社区。网格员见她气呼呼的,连忙递上热茶:“李姐,先消消气,坐下慢慢说,这事我们管到底。”当天下午,由网格长、物业经理、水电工组成的小队不仅为李女士修好了管道,还协调邻居最终达成了谅解。
现在的李女士,手机里多了个“微网格长工作群”,天天在责任区转悠:“他们办事透亮,我也想搭把手!”如今,她负责的片区,邻里矛盾调解成功率达100%。
越来越多的力量正汇入基层治理:416名“五员一律”人员下沉网格、333名区直年轻干部到网格一线历练;随着《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奖励办法》出台,435名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化身“流动哨兵”,通过“郑好拍”上报发现的问题线索。
智治
“五云山区域森林防火预警启动,巡查任务推至属地网格……”上街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的大屏上,数据实时流转,AI模型正自动生成处置建议。这里是该区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
“不只是‘反应快’,更能‘早预判’!”工作人员指向“智慧水利”模块:无人机巡航河道、40倍变焦监控紧盯堤坝、智能广播定时播报预警,让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上街区还建设了郑州首个“空地一体化”无人机运营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已执行飞行任务超200架次,AI识别违建等事件63起。
作为郑州市首个完成多中心合一的县区,上街区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办结事件22.5万余件,办结率超98%,群众满意率达99.15%。
从“会飞的网格员”到“流动的哨兵”,从“AI的智慧眼”到“百姓的笑脸”,小小网格承载着责任与社情民意,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和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