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拍房备注原房主屋内跳楼身亡
【法拍房备注原房主屋内跳楼身亡】2025年8月25日,记者在阿里资产拍卖平台上发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某小区6层的一套商品房即将于8月28日上午迎来第二次司法拍卖。该房屋建筑面积132.2平方米,评估价为256.4万元。首次拍卖于2025年6月进行,起拍价为179.5万元,但因无人报名而流拍。此次二次拍卖,起拍价降至143.6万元,比首次降低了近36万元,降幅约20%。尽管那套待拍卖的房屋在网络平台上吸引了多达1975次的围观,众多网友纷纷点开页面一探究竟,但截至记者发稿前,依旧无人报名参与这场拍卖。在拍卖页面上,醒目的红字对房屋的瑕疵进行了详细说明:“原房主因不堪生活重负,从屋内纵身跳楼后当场死亡,随后被救护车紧急拉走,之后再未回到屋内。继承人表示房屋已空置许久,会全力配合腾退工作。”这一特殊且略显惊悚的说明,无疑成为了影响房屋拍卖的关键因素,让许多原本有些心动的潜在买家望而却步。此外,拍卖公告还着重强调:“交付时房屋以现状为准,所展示的图片仅供参考。此次拍卖标的仅限于房屋本身,并不包括室内设施、物品等。若屋内留存有物品,可能存在后续处理问题,需买受人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事实上,该房屋的遭遇并非个案。2025年7月,重庆市南岸区腾龙大道的一套房产也因类似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套面积82.43平方米的房屋,评估价高达107.98万元,然而起拍价却仅为60.4688万元,远低于市场正常价格,本应吸引众多买家竞相出价,但结果同样无人问津。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趋吉避凶”“择吉居住”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大多数人仍然无法克服内心深处对“凶宅”的忌讳,即便知道这或许只是一种心理作用,但依然难以迈出那一步。
2025年8月12日,人民法院案例库发布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明确了相关裁判规则。案例指出:“人民法院拍卖的房屋若存在原居住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这便构成了房屋的重大瑕疵,足以严重影响买受人竞买该房屋的缔约基础,属于应当披露拍卖财产的重要信息。”判决进一步强调:“在网络司法拍卖中,若对该重要信息未予披露,拍卖成交后,买受人据此主张构成重大误解并请求撤销拍卖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从市场反应来看,对“凶宅”的避讳心理主导了当下多数购房者的决策。在传统观念里,房屋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而“凶宅”往往被赋予了不祥、阴森等负面寓意,这种心理暗示如同无形的枷锁,极大地影响了购房者的购买意愿。即便该法拍房地理位置优越、房屋结构合理等硬件条件并无明显瑕疵,且价格大幅低于市场评估价,但“原房主跳楼身亡”这一信息,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了购房者的心理天平上,使得他们宁愿放弃低价购房的难得机会,也不愿承受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这种市场偏见,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房屋的真实价值,导致“凶宅”在市场流通中陷入了困境。
然而,从理性角度审视,“凶宅”的所谓“凶”更多是源于人们的心理认知,而非房屋本身存在实质性的物理缺陷。房屋作为不动产,其核心价值在于居住功能和使用价值。只要房屋的结构安全、设施完备,能够满足居住需求,就不应因过往的特殊事件而被过度贬低。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凶宅”的交易有着更为成熟和理性的态度。他们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让购房者充分了解房屋的历史情况,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凶宅”的价格也会逐渐回归到合理区间。这表明,打破对“凶宅”的市场偏见,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引导市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对于法拍房市场而言,“凶宅”的困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法院和拍卖平台在处置“凶宅”法拍房时,需要更加注重信息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不仅要如实披露房屋的瑕疵情况,还应提供相关的心理评估报告或专业建议,帮助购房者全面了解房屋状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顾虑。另一方面,这也为专业的房地产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机会。对于那些具备风险承受能力和理性投资观念的人来说,“凶宅”法拍房的低价格意味着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他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装修和改造,消除房屋的负面印象,实现房屋价值的提升。
要破解法拍房“凶宅”的困境,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信息披露流程,保障购房者的知情权;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传播理性的购房观念,减少对“凶宅”的过度渲染和神秘化;购房者自身也应调整心态,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凶宅”,在权衡价格、价值和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购房决策。
以上就是【法拍房备注原房主屋内跳楼身亡】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