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3名女子带4个孩子多次续面”事件
引发热议
连日来
面馆老板与当事顾客的纠纷持续发酵
冲突升级
双方甚至可能对簿公堂
一碗面的事
到底为何会发展成这样?
事件梳理
8月13日晚,三名女子带四个孩子在郑州市某饸饹面馆共计消费140.58元,其中点了一碗面,利用店家推出的“无限续面”服务先后续面两次,第三次要求续面时被店家拒绝。
现场视频截图
随后,女子在团购平台给商家进行差评,商家希望删除差评遭拒绝,引发双方争吵。
据面馆老板霍先生介绍,发生争吵后,顾客报警,当地派出所现场调解,未能调解成功。店主霍先生次日将相关视频发布,引发争议。
顾客差评中称“之前在其他店可以无限续面”,而该店主态度不佳。
8月15日,据现代快报报道,记者从面馆老板霍先生处了解到,双方已经达成和解,顾客已将平台上的差评删除。“我发布的视频给孩子造成了影响,我表示抱歉。”霍先生表示,“以后如果是一人点一碗面,照样还是无限续面,管饱。花多少钱跟点几碗面是两码事儿。”
16日凌晨,面馆店家的短视频账号更新了两条视频,其中一条称,“无良媒体”的报道给他带来了伤害,并导致他被网暴。另一条视频中,霍先生发声称,顾客带着孩子到店,店里会给孩子安排免费的面,“咱吃不了,咱给他倒了,咱都不让那个‘七匹狼’吃。”
17日,据重庆晨报报道,续面顾客马女士表示不再和解,将起诉商家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目前,她因为此事被网暴后导致心情不佳,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目前正在医院输液治疗。
马女士表示,15日,她和面馆老板霍先生在当地街道办签了和解协议,霍先生承诺此后不在网上发布相关视频内容。不过,马女士发现,面店老板事后依然开直播聊这个事情,而且还在直播间“阴阳”自己和孩子。“我就感觉自己没办法忍了”。
双方签的调解协议书
8月18日,该面馆老板发视频向网友道歉称,自己没控制好情绪,言行举止过激,同时还承诺会继续无限续面。目前,该老板账号的道歉视频已关闭评论。然而,对于他的道歉,网友们并不接受,截至18日晚,该面馆为关灯关门状态,门口有大量群众围观。
另据北京时间8月18日报道,中原区三官庙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将再次进行调解。
涉及哪些法律问题?
顾客马女士表示,此前店家在平台回复差评时表示他们“只点了一份面”,让许多网友误以为她“只点一份面一直续面”,并且老板称他们只消费了70多元,根据马女士提供的付款截图,实际共消费140余元。
8月16日,记者联系上当事顾客马女士,马女士表示,餐馆老板签署调解协议书后在账号进行直播并发布相关视频,先违反了调解协议,决定不再和解,并准备找律师起诉店家。
那么,若是点一碗面利用“免费续面”的规则多人共享,可以吗?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石琛律师介绍,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诚信、公平的原则,不得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其中,公平原则包含经济利益的均衡,在本次事件中,“免费续面”是基于一碗面的消费行为所产生的、为满足消费者“吃饱”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其潜在含义应当是一碗面一人吃到饱。利用点一碗面来“免费续面”从而实现多人“吃饱”的行为,违背了经营者提供“免费续面”服务的本意,同时也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
顾客因被拒绝而给商家差评,是否侵权?
石琛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因此商家调整“免费续面”规则时,应当以明显的标识置于顾客能够直接注意到的位置,比如菜单、店堂告示等,避免部分消费者因不清楚“免费续面”的规则已更改从而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商家公开未打码视频,是否涉嫌侵犯隐私?
石琛认为,此事件中,商家公开未打码监控视频的行为,涉嫌侵犯顾客的隐私权。若商家想要公开视频,需给当事人面部特征、行踪轨迹进行打码等模糊处理,避免泄露其隐私或个人信息。
此外,该商家在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之后仍在就此事进行直播,算不算违背和解协议?店家起初对外称的消费金额与实际不符,片面陈述引舆论热议是否涉嫌违法?对此记者联系国家“双千计划”法学专家、芙蓉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平凡。
陈律师表示,若双方调解协议明确约定“商家不得在直播或公开场合提及事件相关内容”,则商家后续直播讨论该事件可能构成违约。
对于商家片面陈述“七人点一碗面”,与实际消费金额(140元)及续面次数不符,陈律师表示商家该行为涉嫌虚假陈述,可能降低对顾客的社会评价,需赔偿顾客精神损害及恢复名誉,如利用片面信息煽动网暴,情节严重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侮辱诽谤),可处拘留或罚款。
其中未成年子女为重点:商家公开未打码监控视频,符合民法典第1019条“未经同意公开肖像”,需删除视频、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一般法院判决支持约1000-5000元)。
“小事”为何“闹大”
这场始于一碗面的纠纷最终演变成全民围观的网络混战。
寻常的消费纠纷,在流量裹挟下迅速异化——商家把监控视频剪辑成“七匹狼”段子,网友给顾客孩子P图恶搞,双方的支持者更是在评论区展开“道德竞技”。这像极了现代版的盲人摸象:摸到尾巴的骂对方是蛇,摸到腿的咬定是柱子,却没人愿意看清事情的全貌。当围观者把一碗面上升至国民素质审判时,早已忘了这不过是市井生活中最普通的一幕。
此事竟然还惊动了街道办,在其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此情此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商家就在直播间继续“内涵”顾客,顾客当然不愿意了,连夜咨询律师准备起诉。表面看这事是诚信缺失,实则是流量时代的必然悲剧——对商家而言,冲突话题带来的热度远超一碗面的利润;对平台来说,撕裂性话题的推送效率远高于和解新闻。这种“和解-反悔-再战”的戏码,就像给斗兽场里的困兽注射了一剂兴奋剂,观众看得越亢奋,笼中的野兽就越癫狂。
18日晚,面馆门口有大量群众围观
事情最后变成了:顾客晒出病历显示心律失常,商家哭诉营业额暴跌五成。但在这件事中,最让人厌恶的是某些网民毫无成本的恶意。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因为多加了一勺辣椒而被游街示众,而网络上却遭遇了道德审判。更为荒诞的是,当孩子照片被做成乞讨表情包到处传播时,那些转发者毫无同情之心,还在自诩是正义的使者。
此事虽已告一段落,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打破这种互害的循环。平台是否应当对已调解纠纷实施舆论降温,强制删除涉未成年人影像;司法系统是否可建立网暴速裁通道,让施暴者付出实打实的代价;而我们每一个人,不妨在敲键盘前默念三秒:若自己的消费记录被挂上热搜,是否还能承受同样的道德拷问?
当社会把每一起小事都变成全民公审的素材时,我们终将生活在一个没有和解可能的战场。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应凰
审 校丨瑞雪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北京时间、九派新闻、潇湘晨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