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粉北面”这一说法虽然广泛流传,但如今却显得有些片面。近日,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推介会在北京开幕,以河南酸辣粉为代表的粉类食品企业,研讨让“嗦粉自由”突破时空桎梏,重新定义中国粉破“卷”而出的全球化故事。
据介绍,中国粉类市场正以年均15%的增速突破千亿门槛,迅速从地方小吃上升为国民美食,直至端上世界餐桌。究竟是谁点燃了这碗粉的增长引擎?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18至35岁的消费者是“嗦粉”主力军,占比高达60%。
就方便食品来说,粉相较面而言,有低糖、低碳水、不易“坨”等特点,契合年轻人追求健康饮食兼具辣酸麻臭刺激的需求,加上工业化与供应链不断成熟,足以支撑他们随时随地“嗦粉”到快乐。然而,在市场高速增长背后,粉类行业逐渐从“圈粉”无数变成“卷”到极致。一边是成本上升,厂商热情似火加量加料,一碗粉最多竟有8包料;一边是利润下降,消费者更务实和悦己,掀起“薅羊毛”狂欢。
面对有限的市场空间内过度竞争的情况,中国贸促会食品行业委员会秘书长沈志勇表示,针对粉类食品产业链长、环节多的特性,如何破解协同难的痛点?如何回应健康与可持续的诉求?如何抓住全球化发展的机遇?有力应对这些挑战,有助于粉类行业锻造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怎么破?推介会上开启“头脑风暴”,河南企业探索出破“卷”而出“三板斧”,利用供应链促进利润增长。
第一板斧:优化,从单点到协同。原材料受自然条件限制,酸辣粉方便速食头部企业“嗨吃家”严格筛选原料供应商,选用四川朝天椒、通许红薯粉丝等特定原料,通过自建或合作开设工厂,旗下嗨吃家、乐嗨家、味哒哒、筷子说4个品牌共享供应链,构建起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下游销售的全产业链协同体系。
第二板斧:创新,从速食到鲜食。无论南北,消费者喜欢的都是一餐多味的鲜食。南京农业大学携手河南丽星食品企业攻克含水量高、保质期短、储运条件苛刻的技术栅栏,打通了“鲜湿粉”从工厂到消费者餐桌的“最后一公里”。油条、吸汁面筋等配料食材,如何添加到一碗粉的料包里,这些消费新需求都倒逼技术不断创新。
第三板斧:出海,从产品到品牌。美食跨越国界,“嗦粉”只有0次和无数次。嗨吃家、食族人、豫道等酸辣粉品牌和姐弟俩土豆粉品牌纷纷布局海外市场,产品远销至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海仅是第一步,“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不断完善海外供应链建设,其中包括品牌管理、授权和食品标准化体系等。
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对资源的组织方式。推介会承办方河南纳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辛妍说,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逻辑,已经从“求赢”的竞争逻辑,转变为“寻找生长空间”的共生逻辑。任何企业都很难凭借一己之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获取利润,从“零和博弈”到“共生进化”,孤岛型企业会不复存在。因此,用供应链创造利润的方式将成为可能。(河南日报记者 栾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