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究竟有多强?
创始人
2025-07-27 08:01:44
0

请你提供关于“小强”的相关内容呀,比如“小强”是什么事物,有哪些表现或能力等,没有这些信息我没法准确写出它究竟有多强呢。


近日的北京,伴随着闷热和潮湿而来的,不只是“回南天”,还有会飞的大虫子——美洲大蠊。

相较于北方常见的身长1-3厘米的德国小蠊,美洲大蠊看起来要吓人得多,它体长3-4厘米,外表油光发亮,生命周期较长,甚至会飞。不过,这种容易令人惊慌失措的昆虫,在某些方面却对人类有着极大的益处。

美洲大蠊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的?它和其他蜚蠊小伙伴,又是如何帮助人类的?

文 | 谢芳 李羚玮(实习生)

1

从3.2亿年前走来

美洲大蠊属昆虫纲、有翅亚纲、蜚蠊目、蜚蠊科。蜚蠊目的昆虫被统称为蜚蠊,它们还有一个更为大众熟知的名字,蟑螂。为了让库友们更好地阅读,本文中库叔尽量用蜚蠊来称呼蟑螂。

蜚蠊是世界上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繁衍最成功的昆虫之一。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约3.2亿年前,蜚蠊的祖先就开始出现并繁盛于整个地球,这个时间早于恐龙(2.3亿年前出现)。可以说,蜚蠊经历了几次生物大灭绝,与银杏一样,保留原始特征生存至今,是当之无愧的活化石。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蜚蠊大约有5000种,并在持续“上新”,我国记录有250多种。

比如,2007年开始,昆虫分类学上的等翅目被撤销,所有的白蚁都被归入蜚蠊目,成了名副其实的蟑螂。

今年3月,国际动物分类学专业杂志ZooKeys刊发的论文,则报道了我国中山海关技术中心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并命名的3个蜚蠊新物种——白骨螱蠊、心形螱蠊、翅突螱蠊。这将中国动物分类鉴定检索表中蜚蠊目螱蠊属物种数量从2种增加到5种,在该属动物的中国分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不过,5000多种蜚蠊大多为野生的,大家一般都碰不到,上面提到的3个新物种,就是中山海关技术中心团队与广西桂林科研人员、科考兴趣爱好者共同对当地溶洞中分布的蜚蠊开展考察时才发现的。

与人类关系密切、生活于室内的蜚蠊种类,不及总数的1%。在我国常见的室内蜚蠊有德国小蠊、东方蜚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日本大蠊等,其中德国小蠊和东方蜚蠊体型较小,分布较广泛,后三者则又大又会飞。它们在长相上各有特色,库叔就不一一介绍了,相信库友们看到它们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仔细观察、区分,而是尖叫着消灭。

有意思的是,德国小蠊并不原产于德国,美洲大蠊的故乡也不是美洲。

2024年5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基因研究发现,2100年前,在今印度和缅甸一带,德国小蠊从会飞、具有趋光性的亚洲小蠊中分化出来,逐渐变得不会飞、避光。研究人员认为,那时那地,人类聚居区的农业蓬勃发展,逐渐适应人类的食物是德国小蠊分化的一大原因。

此后,随着人类贸易和战争的增多,德国小蠊开始兵分两路,从南亚向东、向西扩散。大约1200年前,德国小蠊到达中东,约1000年后抵达欧洲——1776年,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根据在德国采集的标本,第一次正式记录、命名了德国小蠊。

德国小蠊到到达中国的时间要晚一些,大约在170年前。现在,除南极洲以外,德国小蠊几乎遍布有人类居住的所有地方。

美洲大蠊的老家则在非洲,同样随着贸易遍布全球。美洲大蠊入侵中国的时间不明,它们需要高温湿热的生存环境,在我国一般生活在南方。那么,北方为什么会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课题组成员冉浩表示,南虫之所以能在北方扩散,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暖气设施的普及,让它们有机会躲过寒冷的冬季。一旦脱离人类的居住环境,南虫很难在北方生存。

因此,美洲大蠊或许是随着物流短暂来北方待一阵,德国小蠊才是“永居者”。

2

“小强”有多强?

1993年,随着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热播,蜚蠊又得到昵称“小强”。

“强”字并非浪得虚名。

图 |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首先,蜚蠊生存能力强。

蜚蠊是杂食性昆虫,万物皆可吃——各种食物、衣物、书籍、排泄物、分泌物,尤其爱吃糖类和肉类,在过度饥饿的情况下,还会吃同类和自己的卵鞘。

不过,蜚蠊的耐饥力很强。有实验显示,德国小蠊在有水无食时可存活10-14天,在无水有食时可存活9-11天,无水无食仍可存活一周。个头更大的美洲大蠊更厉害,有食无水的情况下,能存活大约两至三周,如果只提供水分,能存活长达90天。

万一吃进去有毒的东西,蜚蠊还能通过一个非常复杂的解毒酶系统自我解毒。

2018年3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华南师范大学李胜团队的论文《美洲大蠊发育可塑性的基因组与功能诠释》。

论文提到,对昆虫来说,克服毒素的解毒系统主要包括各种酶和异型物质(杀虫剂、除草剂等)转运蛋白。研究团队在美洲大蠊中确认了178个细胞色素P450s,90个羧酸酯酶或胆碱酯酶,39种谷胱甘肽转移酶和115种ATP结合转运蛋白。与其他蜚蠊目物种比较,美洲大蠊中的P450s扩张最明显。这些构成了美洲大蠊独特的解毒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杀虫剂用一次就不管用了,因为蜚蠊的抗药性很厉害。

这里还要插一句,前文提到的白蚁都被归入蜚蠊目,成为真正的蟑螂。李胜团队的论文另一重要成果,就是为此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组证据。研究人员发现,美洲大蠊的进化地位介于德国小蠊和白蚁之间,遗传距离与白蚁更近。不过,李胜教授表示,“目前只能确定蜚蠊是白蚁的祖先,具体由哪一种蜚蠊进化成白蚁还不清楚,这也是我们目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蜚蠊繁殖能力强。

一只成熟的雌性蜚蠊每周可产出一只含有约40粒卵的卵鞘——形如豆荚,可以很好地保护卵,让后代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一年下来,一只雌性蜚蠊可繁殖数万只后代。有的雌性蜚蠊只需交配一次,就能实现雌雄同体,之后不需交配就可持续产卵。蜚蠊成虫寿命各不相同,德国小蠊最短,约100天,美洲大蠊最长,可达1年。

最后,蜚蠊抗打击能力强。

蜚蠊跑得快,能够以每秒50个身长的速度奔跑,相当于人类以每秒92米的速度奔跑。蜚蠊不怕压,能够承受住自身体重900倍的重压,也能轻松穿过仅为其体型高度1/4的缝隙。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要么抓不住蜚蠊,要么抓住了踩都难踩死。

蜚蠊还有一项特异功能,断肢再生,它的腿或触角断了,10天左右就能长出来。即便头断了,它还能再存活5-6天。这是因为它不靠头呼吸——没有肺,靠腹部的一排气门小孔呼吸;不靠头行动——控制肢体的神经节在胸部。不过,失去头后,蜚蠊无法再进食,最终会被饿死。

3

浑身是宝

除了让人类尖叫,“强悍”的蜚蠊还有着诸多意想不到的用途。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它大名鼎鼎的药用价值。

蜚蠊在我国历代古籍中别名众多,有飞廉、飞蟅、石姜、香娘子、赃郎、蟑螂、偷油婆、灶蚂虫、酱虫、黄贼等。它作为药物首次出现在成书于魏晋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用名是蜚蠊,后世也多以蜚蠊为名介绍。

《神农本草经》记载,蜚蠊的功效为“主血瘀,癥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本草纲目》也记载了如何使用蜚蠊,服用全虫煮沸的汤剂或直接作为药膏涂抹在患者伤口表面。

蜚蠊的药性与功效记载。图 | 参考资料2

蜚蠊的药用在各少数民族的医学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治疗蜈蚣咬伤(布依族);皮肤瘙痒,淋巴结炎(侗族);无名肿痛,疔疮,脚气水肿,气喘(哈尼族);小儿遗尿(壮族),等等。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蜚蠊具有六种医疗效用:破坚消积;活血化瘀;健脾疗疳;解毒疗疮;下气利痹;利水消肿。

【注:“国医大师”是中医药行业的最高荣誉,2009年起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每届评选30人,到2022年已评选4届。】

需要注意的是,古今入药所用蜚蠊并非一种。我国古代医书中记载的蜚蠊应该为本地蜚蠊,具体种类不明。而现代医学专著中记载的药用蜚蠊,则有明确指向,一般均为入侵物种美洲大蠊。

在美洲大蠊的药用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是药物学家李树楠(1936-2018年)教授。他自1963年就投身研究,先后研发了以美洲大蠊的提取物制成的多种制剂——康复新液(用于抗炎和创面修复)、心麦龙注射液(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肝龙胶囊(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等,均获得了发明专利,且转让给企业,造福患者。

科学研究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可以修复创面,其生物机制是在于激活了某些信号通路——可以理解为有助于组织修复的关键蛋白活动的必经之路。当信号通路被激活后,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便会增加,加速伤口愈合的速度。而抗肿瘤则在于提取物中的多肽物质,能结合肿瘤细胞,杀伤肿瘤。

前文提到的美洲大蠊特异功能——断肢再生,李胜教授团队正在研究其是否真正存在“生长因子”,又是怎么起作用的,日后或许会有新的应用。

此外,美洲大蠊的甲壳上有甲壳素,亦称为壳聚糖、几丁质,是一种高效的保湿成分。甲壳素优点众多,抗菌、镇痛、减少瘢痕增生、亲水易成膜,目前已经应用于许多美容产品中。

左图为某品牌的康复新液,成分为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右图为某品牌的美洲大蠊舒缓皂。图 | 李羚玮、谢芳

不过,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美洲大蠊是不可入药的,它们携带多种病原体,如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是疾病传播的媒介。人工养殖的美洲大蠊才可药用。目前,我国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某药业公司的厂房里养殖有约220亿只美洲大蠊,年产值超10亿元。

除了药用,美洲大蠊粗蛋白含量高,平均可达体重的63.1%,且含有多种氨基酸,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优质选择。

4

机械之身

在帮助人类方面,蜚蠊可以身入药,也可以直接变身“机械战士”。

2024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微型动力技术新突破,并基于此研发出一款仿生“昆虫”,实现了昆虫尺寸(2厘米)机器人的脱线可控爬行,相关成果在《自然·通讯》发表。

这款名叫BHMbot的仿生昆虫机器人,身长2厘米、宽1厘米、重1.76克,垂直投影面积仅两个指甲盖大小。它能够在负载5.5倍自身质量重物后实现快速爬行,且能够维持25倍身长每秒(约50厘米每秒)的速度。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跟蜚蠊很像。

图片

仿生昆虫机器人在无线遥控下穿越一堆石块障碍。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HMbot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蜚蠊,团队成员詹文成表示,“因为我们平时观察到蟑螂在受到人的扰动之后,它突然嗖一下蹦出去了,从这种现象出发,就希望研究一种能够实现这么快速移动的机器人。”

通讯作者之一闫晓军教授表示,目前,昆虫机器人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预计3到5年内,其能达成大型机械装备的检修检测和灾后救援的重要应用。

图片

图为北航科研团队研发的仿生昆虫机器人。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5年“3·28”缅甸地震搜救现场,10只背着特制搜救包的蜚蠊加入其中,它们不是机器人,而是半机械化的昆虫。

在一处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面积的倒塌医院废墟里,搜救犬先进行搜救,随后蜚蠊小队花了45分钟检查缝隙。虽然最终没有发现幸存者,但它们成功覆盖了搜救犬和人类难以触及的区域。

承担这个重任的,是马达加斯加发声蟑螂,它体长约6厘米,没有翅膀,有着红褐色的硬实后背,适合改造、背负探测器。它还因为性格温顺,会发声,被当地人当做宠物来养。这些“机械战士”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相关科技公司联合研发的。

除了新加坡,日本的相关学者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控制半机械化的马达加斯加发声蟑螂,比如任务过程中它忽然不想动了怎么办——使用电刺激;没电了怎么办——贴上超薄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或者直接用其自身的体液发电。

尽管,美洲大蠊对人类有如此之多的益处,马达加斯加发声蟑螂还能进行地震救援,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还是不希望“偶遇”蜚蠊。

既能吓人,也能治病救人,蜚蠊真的是让人类又怕,又离不开的神奇昆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日本经济衰退的30年,仍有不少... 在日本经济衰退的 30 年里,看似整体经济形势不佳,但仍有不少企业展现出惊人的活力,保持着高速增长。...
原创 中... 前言 众所周知,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光刻机的地位那是毋庸置疑的老大。 这项技术直接决定了芯片制造的精...
宇树科技王兴兴:2025上半年... 在近期备受瞩目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场聚焦于AI女性精英的论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
上海量子城市首批核心成果发布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产GPU企业摩尔线程带来全功能GPU“云边端”全栈AI解决方案。 本报记...
原创 天... 中国在海南文昌一箭送天舟九号上天,不到4小时就完成和天宫空间站的"太空快递签收"。 这次送货不简单—...
太龙照明取得一种LED方形深防... 金融界2025年7月2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太龙(广东)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
麻六记酸辣粉被曝发霉 近日,麻六记酸辣粉被曝出现发霉状况,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有消费者购买到的麻六记酸辣粉中,粉...
原创 华... 7月24日,中欧企业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作为27家中方企业之一在前排落座,是本次...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人工智能... 央视网消息: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各国参会嘉宾表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正用其独特的赋能能力,助...
航行警告:南海海域有火箭残骸掉... 近日,一则重要航行警告传来,南海海域将有火箭残骸掉落。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南海作为重要的海上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