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产GPU企业摩尔线程带来全功能GPU“云边端”全栈AI解决方案。 本报记者 海沙尔 摄
探索AI与城市空间治理的深度融合,上海走在全球前沿。7月26日,在2025WAIC·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上,首批5项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核心成果正式发布。
2024年,上海首次披露“量子城市”概念。借鉴量子理论的“量子化”和“量子纠缠”等概念,对现实世界进行数字复刻,实现两者的互联感应、虚实相生,通过数字城市监测现实城市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推演发展规律,最终又反馈到现实城市进行更新提升。
第一项成果为专项语料库。这是全国首个规划资源领域专项语料库,具有多模态、体量大、质量高、覆盖全的特点。专项语料库的数据资产容量可达200TB,相当于20万部高清电影,用在垂类大模型中属于“高配置”。
通过语料训练出来的智能系统“云宇星空·大模型”是第二项成果。目前为1.0版本,也是上海第一个三维空间智能规划与时空治理模型。“这款垂类大模型不仅能识别和理解卫星遥感影像、城市规划图、三维实景模型、文本报告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而且具备长思维链能力,能大幅度降低大模型幻觉,建立全面理解行业知识和规则的逻辑体系。”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杨帆说。
第三项成果是一套城市数字空间底图。基于上海规划资源“一张图”,以统一规则对上海全域立体空间进行无缝切分,形成三维时空基准,构建三维立体、统一编码的城市空间数字基座,打造空间立体贯通、陆海全域覆盖,最基础、最广泛的公开版时空底盘。时空底盘1.0将在互联网上发布,已汇集上海范围内的基础底图、三维模型、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沪派江南、历史风貌、公共服务、城市交通等八大类时空数据成果,并呈现更艺术、更美观的视觉体验。
第四项成果是一处三维空间智能单元。位于静安区的一处优秀历史建筑,因通体呈绿色被称为“绿房子”。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绿房子”有了一座数字孪生体。技术人员可以对空间的本体、权属、使用、管理状况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行治理。还能通过传感器获取动态数据,对空间运行使用、质量安全、环境品质等指标进行实时智能感知。按照“间—套—层—栋”的空间组合逻辑,开展建筑空间各项指标及综合指数计算,自动生成评估报告,支撑空间利用优化和改造提升。
第五项成果为“美好生活·掌中宝”,即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场景,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全龄友好社区建设,这是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首批先导应用场景,市民在“随申办市民云”上可以找到相关板块,由于数字模型具体到楼层和房间,在数字地图上可精准定位建筑内部的社区食堂、社区药房等功能板块,进入虚拟空间就能预约文娱活动、在社区食堂订餐。(记者 戚颖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