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领域,一款名为Manus的智能体产品曾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其火爆程度一时无两,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期待。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款被誉为“全球首款通用Agent产品”的明星项目,却在短短数月内遭遇挫折,悄然撤离了中国市场。
近日,Manus的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在一篇长博客中,首次深入剖析了自创业以来在智能体研发与训练方面的经验教训。据他透露,Manus团队在创业初期便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选择从头开始训练一个端到端的智能体,还是基于前沿模型的上下文学习能力来构建智能体。鉴于前一次创业的教训,即内部模型迅速被GPT-3等先进模型超越,Manus团队决定押注于上下文工程,而非底层模型。这一决策使得Manus能够快速迭代,但实现过程却远非易事,团队历经四次智能体框架调整,才最终找到了局部最优解。
季逸超在博客中详细分享了Manus在智能体研发过程中的实操经验,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强调,提高KV-Cache(键值缓存)的命中率对于智能体的性能至关重要。为了提高缓存命中率,创业者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如保持提示前缀的稳定、确保上下文仅追加而不修改、明确标记缓存断点等。季逸超还提到,动态修改工具列表会导致缓存失效和模型混乱,因此应避免这种做法,而是采用“遮蔽法”来控制工具的选择。
尽管Manus在技术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其在中国市场的撤退却引发了诸多猜测。季逸超的长博客虽然深入探讨了技术层面的经验教训,但并未直接回应市场关注的裁员、迁址新加坡以及撤离中国市场等话题。据业内人士分析,Manus自创业之初便瞄准了海外市场,其核心基础是Claude大模型,而Claude模型的提供者Anthropic是美国公司,与Manus的海外基因相契合。Manus的B轮融资由美国风投公司Benchmark领投,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其与海外市场的联系。
有分析人士指出,Manus撤离中国市场可能是出于规避审查风险和维护产品一致性的考虑。由于Claude模型不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即使与阿里通义千问等国内模型合作,也面临维护两套不同产品、成本高企等问题。因此,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可能是为了规避美国“对外投资安全计划”的限制,同时保持与Claude模型的紧密合作。
尽管Manus在中国市场的撤退引发了行业对“智能体退潮”的担忧,但AI智能体赛道却并未因此降温。近期,OpenAI推出了全新的ChatGPT智能体系统,该系统融合了Operator智能体的网页交互能力、深度研究功能和ChatGPT的对话能力,能够完成多步骤复杂任务。与此同时,Kimi也发布了万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K2,旨在为下一代智能体提供通用认知引擎。这些重磅消息的发布,标志着AI智能体赛道正持续升温,加速落地。
随着各AI巨头发力智能体产品商业化,2025年有望成为AI Agent元年。然而,当前智能体类产品仍存在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路径不明等问题。在基础模型厂商凭借底层模型发力智能体赛道的背景下,纯智能体创业公司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Manus而言,其在中国市场的撤退或许只是暂时调整战略,未来如何在海外市场继续发光发热,值得业界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