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聚焦监管治理和标准建设
协力推进包容、可信、创新的人工智能治理(国际视点)
在中国展区,参观者和宇树机器人互动。
本报记者 徐 馨摄
中企研发的“元萝卜”下棋机器人吸引不少参观者前来对弈体验。
本报记者 刘仲华摄
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日前在瑞士日内瓦落下帷幕。本次峰会由国际电信联盟与数十个联合国伙伴机构合作举办,聚焦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监管与治理、标准建设等。峰会期间,中方代表积极阐释中国对加强全球人工智能监管与治理的立场,介绍中国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受到广泛关注。
加强包容合作 缩小数字鸿沟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据预测,到2033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4.8万亿美元。本次峰会是自2017年创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共有1.5万人注册,150家企业参展,其中100家为机器人企业。
峰会发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对话”联合主席声明:推进包容、可信、创新的人工智能治理》。声明提出人工智能治理的十大愿景,包括从原则走向实践的务实治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包容协作、可持续性、安全标准、算力治理和政策灵活性等。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战略部部长弗莱德里克·沃尔纳对记者表示:“我们通过这个跨行业沟通平台共话合作,是为了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人工智能准备指数”显示,截至2024年4月,发达国家这一指数是0.68,欠发达国家是0.32。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副局长比勒尔·贾穆西表示:“人工智能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全世界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本次峰会发布的《人工智能就绪报告》,旨在帮助各国政府判断、衡量本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沃尔纳表示:“当前最大、最紧迫的挑战是‘人工智能文盲’问题。本次峰会举办青少年机器人挑战赛,开设了30场工作坊,吸引了各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年轻人前来参赛,以期弥合数字鸿沟。”今年国际电信联盟还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合作,共同启动人工智能技能联盟。
峰会期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与联合国数字和新兴技术办公室等面向全球征集包容性数字经济解决方案,以鼓励各国发掘数字技术的巨大潜力,缩小数字鸿沟。工发组织副总干事邹刺勇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制造业和价值链,但这一进步并非均衡分布。到2030年,数字技能短缺将导致8500万个工作岗位空缺。目前,工发组织正在突尼斯建立智能工厂实验室、在塞尔维亚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以帮助各国提高生产力,打造具有韧性的绿色产业,确保人工智能的益处惠及所有人。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多琳·波格丹—马丁在闭幕讲话中表示,当人们齐心协力时,对话能够带来包容性的合作、具体的行动和希望,“人工智能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向善的手段,它将造福全人类,造福世界各地”。
交流实践成果 加快创新运用
峰会期间发布的2025年创新促进影响力案例报告,从具体案例出发分享不同国家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实践经验。该报告共收录了来自28个国家的160份案例,涵盖医疗健康、气候和自然灾害、制造业、金融、教育、智慧农业等11个关键领域。其中,来自17个国家的51个案例获奖。
巴西亚马孙环境与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卡洛斯·索萨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卫星图像、水体和社会经济数据等,预测亚马孙地区的森林砍伐情况,2021年至2024年在4公里半径范围内实现了73%的预测准确率。
来自加纳的工程师丹尼斯介绍了“智能手机显微镜疟疾诊断系统”。这个创新系统将智能手机与光学显微镜集成,通过微型机器学习技术实现疟原虫的智能识别,以快速、准确检测疟原虫和白细胞。
阿联酋财政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财政服务的智能化转型。其智能对话助手支持阿英双语交互,具备上下文记忆和在线申请功能;其文档分析系统运用语义搜索和知识图谱等技术,实现财政文件的高效解析与摘要生成。
中国移动、南方电网、华为等多家中国企业和机构此次荣获相关奖项。中国移动展示了河南省兰考县智慧农业建设应用经验,通过“AI+高标准农田”赋能农事作业“耕—种—管—收”全流程,单人管理农田达1.4万亩,肥料利用率提升10%,水分利用率提升20%,为乡村振兴提供示范性解决方案。
中国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谢松云团队介绍了脑控机器人和无人车、脑机智能协同无人机群、脑机融合决策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据谢松云介绍,目前侵入式脑机接口在中国医疗辅助方面获得应用,如癫痫的治疗、神经损伤的康复辅助等;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多动症、精神疾病等方面的辅助治疗也取得一定成效。
分享中国经验 促进技术向善
峰会期间,中国工信部代表分享了中国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协同推动“智能产业化”与“产业智能化”的政策实践。中方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指引,提出积极构建高效协同、包容互信、开放合作、普惠发展的创新生态,获得众多参会者高度肯定。
在之江实验室展台前,记者遇到了国际首个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的发起者、英国地质调查局前首席科学家麦克·斯蒂芬森,他正在向参观者介绍中国研发的地球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GeoGPT。该系统获得国际电信联盟颁发的优秀创新实践案例奖。斯蒂芬森表示,这一科学公共产品完全免费、完全开放,对全球尤其是南方国家非常有价值。之江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表示:“我们坚持开源,不和特定的模型绑定,方便不同国家的民众使用,在研发、使用的整个过程中也鼓励大家共同讨论,这是我们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具体行动。”
商汤科技旗下的“元萝卜”下棋机器人身边总是围着前来对弈的参观者。瑞士国际象棋联合会主席安德烈·沃格特林被眼前这一场景打动。他说:“机器人不仅激发大众对下棋的兴趣,还可以教初学者如何下棋,适合推广应用,有很好的市场潜力。”
鹏城实验室打造了语义通信知识库平台,并积极推动语义通信技术纳入6G国际标准,为沉浸式互动、智能体协同、自动驾驶等未来应用场景提供更加可靠的通信支撑。
杭州简墨科技带来的智能宠物机器人“咘咘”,吸引众多好奇的目光。“它很有意思,体现了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情感的支持作用。”意大利女孩鲁斯拉娜很快就被这款毛茸茸的小机器人“圈粉”。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表示,人工智能在缩小全球心理健康治疗缺口、减轻护理人员负担等方面大有可为,人工智能可以增强而非取代人性化的关怀,同时应在研发时注重体现文化、语言和环境的多样性,保持公平与包容。
“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快,且已嵌入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方面,中国是积极的支持者和引领者,并且注重公正公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推进能力建设。中方代表在峰会上带来了许多有益经验和案例,期待未来有更多发展经验与世界分享。”沃尔纳对记者说。
(本报日内瓦7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