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场上,新的战法令人瞩目。双方在激烈的交锋中不断探索创新,展现出军事智慧的碰撞。从空中到地面,从常规武器到新型战术,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生死较量。无人机的广泛运用,为侦查和攻击提供了新的途径;特种部队的突袭行动,如闪电般迅速且致命;而远程火力的精准打击,更是让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些新战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现代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无论胜负如何,这些创新都将成为军事史上的重要篇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需要强调的是,俄乌冲突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应通过和平谈判等方式来推动解决,避免更多的人员伤亡和破坏。
近日,乌军无人装备迫降俄军士兵的消息引发热烈讨论。分析称,在俄乌冲突拉锯战里,无人装备正深刻重塑战场,改写地面作战规则。
乌军:史上首次 俄军人向机器人部队投降
据多家外媒报道,乌克兰冲突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一项完全由机器人部队执行的任务中,俄军作战人员首次在没有人类步兵直接干预的情况下被俘。7月9日,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发布消息称,在哈尔科夫地区,他们首次成功地仅凭无人机和自杀式地面作战平台,迫使俄军士兵向无人装备投降。
该通报称,这支机器人部队部署了装载炸药的地面车辆,并攻击俄军的坚固阵地。在摧毁数个掩体后,其中一台地面机器人系统靠近了一个部分坍塌的庇护所,迫使俄军士兵主动投降,以避免即将发生的爆炸。俄罗斯方面目前对此暂无回应。
多国讨论:尽快将自主系统纳入地面作战理论
这一事件立即引发了关于无人装备在武装冲突中角色的新的讨论。有消息称,美国和以色列等国的国防专家正在分析此类案例,以尽快将自主系统纳入地面作战理论。
7月1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视频讲话表示,乌克兰正全力以赴争取生产更多无人机和导弹拦截装备。作为对俄方袭击的回应,乌克兰将继续在俄罗斯领土上开展无人机作战。
乌克兰提升无人机产能 降低零部件进口依赖
在一家乌克兰国防初创公司中,主要生产“恰克隆”系列无人机。这是乌军常用的无人机型号之一,可在没有无线电连接状态下按预设航线飞行,其数据存储于可拆卸硬盘,几乎不会被敌军侦测。其中,“恰克隆-K”无人拦截机是有效的防空系统,旨在对抗敌人侦察和打击类的无人机,主要优势是可以在监视模式下在空中停留两个多小时,比传统的“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要长得多。
据乌克兰战略产业部长赫尔曼·斯梅塔宁透露,前线使用的武器有40%是国产的。特别是在无人机领域,乌政府正在全力扩大生产。以这家“恰克隆”无人机工厂为例,该公司2022年2月时仅有5名员工,如今规模已扩大至170人,2024年产量近1200架无人机。随着需求激增,乌克兰本土零部件生产正在增加,降低了进口依赖。
乌军方将向战场引进超1.5万台地面机器人
不过,由于政府预算依然紧张,乌克兰正寻求西方盟友提供更多资金与技术合作。据报道,基辅军方预计今年将向战场引进超过15000台地面机器人,旨在让这些机器人替代士兵执行高风险任务。
目前,俄乌双方都广泛运用了多类无人机、无人艇作战。今年6月初,乌克兰对俄罗斯境内多个空军基地的大规模无人机突袭,行动共出动117架无人机,对俄军至少4座军用机场实施了打击,摧毁多架俄军战略轰炸机。
与此同时,俄方也向乌克兰密集发动无人机攻击。据德国《世界报》网站报道,7月9日,俄军史无前例地以728架无人机打击乌克兰多座城市。11日晚至12日凌晨,俄罗斯又发射了597架无人机。 数周来,俄军以自杀式无人机集群配合威力更大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来压制乌克兰的防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