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近期推出三项供应链提案以实现“去风险”,旨在强化其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这一举措反映出欧盟对全球供应链格局变化的积极应对。
冯德莱恩就对华关系明确表态,强调欧盟将在保持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审慎处理供应链等领域的问题,推动双方关系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她表示,中欧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应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避免采取单边和对抗性的措施。这一表态显示出欧盟在对华关系上的理性与务实态度,也为双方未来的互动指明了方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欧盟日前公布3项独立提案,包括化工行业行动计划、医疗对策战略和储备战略,旨在应对所谓关键供应链“武器化”风险,提升经济自力更生能力。香港《南华早报》10日称,尽管储备战略未直接点名中国,但三项方案均剑指对华供应链依赖,意在推进欧盟对华“去风险”议程。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欧盟委员会推出的化工行业行动计划声称将针对中国化工产品的“倾销、补贴和产能过剩”强化贸易防御。
拟议中的医疗对策战略则聚焦减少欧盟对中国制造药品、诊断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依赖。
储备战略虽未直接提及中国,但强调欧盟在采购关键商品时要优先选择“可信赖供应商”。欧盟委员会称,此举是对全球供应链脆弱性的系统性回应。
这些提案公布之际,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8日在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上称,就对华关系,欧盟需要“重点关注三个优先事项。首先,重新平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其次,去风险。最后,推进包括气候在内的全球议题外交”。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盟委员会上一任期制定的所谓“去风险”政策主要针对中国,其核心意图是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冯德莱恩连任后,必然延续上一任期的政策。此前,“去风险”政策更多只提出一些原则和办法,而从当前情况来看,欧盟领导层有意在本届任期内将其落到实处。这意味着欧盟会就此前对所谓风险的评估采取一系列措施。
崔洪建说,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一些欧盟政要始终将美国视为重要盟友。在中美博弈及经贸竞争的背景下,立场明显带有倾向性。他们试图通过施压的方式,在与中国的贸易经济关系中寻求所谓的“平衡”。他同时提醒说,如今欧盟机构及欧洲一些国家在处理经济问题时,已不再遵循纯粹的经济思维,而是掺杂了政治甚至意识形态层面的逻辑。
“中国商务部对欧盟提出四少四多。”“德国之声”10日报道称,中国商务部发言人10日表示,中方希望欧方不带情绪和偏见地看待双方经贸关系,少指责、多沟通,少保护、多开放,少焦虑、多行动,凡事多商量,少去贴标签。(丁雅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