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噶喇列岛,这个位于日本西南部的群岛,一直笼罩着 1500 余次震颤的神秘面纱。这些突如其来的震颤究竟因何而起?是板块运动的悄然推动,还是地层深处的未知力量在躁动?是地质结构的不稳定导致,还是某种尚未被人类认知的地质现象在作祟?无数的疑问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盘旋。他们不断深入研究,试图揭开这 1500 余次震颤背后的秘密,以更好地应对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为这片美丽而神秘的群岛带来安宁与保障。
吐噶喇(トカラ)列岛,位于鹿儿岛县与冲绳县之间的海上,由恶石岛、小宝岛、宝岛等十几个小岛组成,宛如一串散落在海面上的珍珠。十几个小岛组成了一个行政村,叫“十岛村”,其中7个岛上有居民,户籍人口为668人。
吐噶喇(トカラ)列岛位置图(红点)
十岛村的岛民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捕鱼、种地,日子简单却充实。然而,从6月21日起,这片平静被频繁的地震打破。到今天(7月7日)清晨4时为止,短短两周时间内,地震次数从数百次飙升至1578次以上,尤其是恶石岛的震度6级更是让全日本为之担忧。岛民们回忆说,地震来时,地面像波浪般起伏,房屋吱吱作响,连岛上的学校都出现了地裂。部分居民已经搭乘渡轮撤往鹿儿岛市,留下的人则在不安中守望家园。
1500余次地震群发图
妇弱老少撤离岛屿前往鹿儿岛市避难
这些地震并非单一事件,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的西村卓也教授指出,吐噶喇列岛的地震属于“群发型”,不同于“主震+余震”模式,没有一个明确的超级大地震,却像海底的低鸣,持续而顽强。日本气象厅警告说,未来一段时间,震度6弱左右的地震仍可能发生,居民需时刻保持警惕。
为什么吐噶喇列岛会出现1500多次的群发地震呢?
我们首先得看看这片群岛的“出身”。吐噶喇列岛是火山岛群,岛屿由远古的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恶石岛北侧的诹访之濑岛至今仍是活跃的活火山,喷发几乎从未停歇。专家们推测,这1500多次地震的根源,很可能与地底(岩浆)的活动密切相关。
7月6日,诹访之濑岛御岳,已经发生了2次火山喷发,喷烟最高达到2000米。(下图)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平田直名誉教授在7月4日的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上指出,吐噶喇的地震活动可能由“岩浆引起的流体”驱动。简单来说,地底深处的岩浆或相关流体在移动时,会对周围岩层施加压力,导致岩盘断裂,从而引发地震。更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国土地理院的观测数据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吐噶喇列岛中的宝岛的观测点在6月底至7月初的短短几天内,先是向东北东移动1.8厘米,随后急转向南移动4.2厘米。这种地壳变动的幅度和方向急变,在日本地震史上极为罕见。平田教授坦言:“这样的变动量和方向变化非常异常,火山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笠原顺三名誉教授进一步指出,部分地震的震源极浅,几乎触及海底,暗示岩浆可能已逼近海底表面。若岩浆最终喷出,可能引发海底火山喷发。他回忆1989年伊豆半岛近海的群发地震,最终导致海底喷发,吐噶喇的情况与之有相似之处。虽未有确凿证据显示喷发即将来临,但这种可能性让专家们不敢掉以轻心。
十岛村中的恶石岛山清水秀
除了火山活动,吐噶喇列岛的地震还可能与更宏大的地壳运动有关。吐噶喇列岛位于琉球海沟附近,这里是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的交界处。虽然群发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内部,而非板块边界,但板块运动的应力可能通过活断层传递到吐噶喇地区。负责地震监管工作的日本气象厅指出,吐噶喇海底存在多条活断层,这些断层在应力作用下滑动,可能是地震频发的另一推手。
不可思议的是,7月以来,地震的分布呈现出“东西扩展”的趋势。京都大学的西村教授分析,6月时地震主要集中在恶石岛东部海域,但进入7月后,西部海域的活动显著增强,7月3日的震度6弱则发生在东部。这种空间上的“跳跃”表明,地壳深处的应力场正在发生复杂变化,可能与火山活动和断层运动的交互作用有关。
随着地震频发,网络上流传的“吐噶喇法则”引发热议。这一说法认为,吐噶喇列岛地震后,日本其他地区常发生大地震,如2016年的熊本地震和2024年的能登半岛地震。然而,西村教授断然否定:“这纯属偶然,毫无科学依据。”吐噶喇与日本其他地震带(如南海沟)在地理和机制上并无直接关联,所谓“法则”不过是事后归因的巧合。
“7月5日大灾难”的预言已经过去,但是,吐噶喇列岛的群发性地震还在继续。
对于十岛村的岛民来说,1500多次地震不仅是科学的谜题,更是生活的考验,整天生活在“摇篮”上,岛民的疲惫与不安已经达到了顶点。全体岛民撤离家园,已经摆上了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