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24届太平洋科学大会在汕头拉开帷幕。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吕永龙在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深入阐释了大会的深远意义与对汕头高质量发展的独到见解。
吕永龙介绍,太平洋科学大会作为四年一度的国际科学盛会,历来是全球科学家探讨前沿热点、推动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选择汕头,是基于深层考量——一方面,大会传统上青睐海洋型城市,汕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又是沿海城市;另一方面,汕头大学扎实的科研实力,特别是在海洋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成果,为成功承办此次大会提供了关键支撑。
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志峰透露,汕头大学为承办此次盛会已进行了近五年的精心准备。作为一所扎根汕头的综合性大学,汕大在海洋相关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学校不仅拥有海洋科学博士点和生物学博士点,还形成了涵盖生态环境、地质等多个相关学科的完整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汕大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用人工智能来赋能”各个学科领域,包括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这种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技术的融合,为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谈及大会的现实意义,吕永龙说,这远不止于一场学术交流。大会以“迈向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正是为了应对全球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对于汕头而言,吕永龙认为此次盛会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他强调,这场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国际会议,不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构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深度融合的关键桥梁。“今天来了很多政府人员,说明他们非常重视这个平台,希望通过与科技界的交流,找到推动汕头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案。”吕永龙说,大会的核心价值在于成为“科学+”的催化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学与政策制定结合,为汕头的高质量发展架设一座坚实的桥梁。
郝志峰则认为,这是特区发展关键节点上的一次重要机遇。对于汕头大学而言,作为承办单位既倍感荣光,更肩负着推动学术交流的责任。借助大会平台,学校得以与环太平洋地区顶尖高校、科研机构深化合作,进一步完善跨学科融合、跨区域协作的开放办学格局,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能。
对于汕头如何利用海洋优势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吕永龙给出了关键建议:“一张蓝图绘到底”。他阐明海岸带城市的发展必须兼顾经济与生态,需要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和综合整治的定力。“汕头需要一份基于科学、立足长远的综合性发展规划,”吕永龙说,“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智慧的体现。”
他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以科学引领技术,以技术驱动发展”。汕头应充分挖掘海洋资源,同时警惕海岸带开发中的生态风险,这迫切需要跨学科的协同合作。此外,在人工智能时代,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潮汕本土智慧,推动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将是汕头实现蓝色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吕永龙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汕头能够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在推进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
南方+记者 余丹
,一键报料↓↓↓
下一篇:“小曼”开场,大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