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搭载“祖冲之三号”同款芯片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287”正式运行,该量子计算系统具备“量子计算优越性”能力,拥有105个数据比特和182个耦合比特,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4.5亿倍。(11月20日《安徽日报》)
合肥云飞路上,梧桐叶黄了又绿,量子企业却只增不减。这条千余米大道藏着中国量子产业的半壁江山,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安徽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量子跃迁”。
把冷板凳坐热,把热产业做实——这或许是安徽量子产业“出圈”的最佳注脚。当其他地方还在为短期政绩焦虑时,安徽已经悄悄布下量子这枚“先手”,而且一下就是十几年。这“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恰恰是发展未来产业最需要的品质。
说来有趣,安徽发展量子产业的做法,颇有些“无为而治”的智慧。不是拔苗助长,而是精心培育适合量子产业生长的“土壤”。从2009年支持成立国内第一家量子通信产业化公司开始,到连续五年举办量子大会,这些看似常规的动作,实则是构建创新生态的系统工程。就像种树,不能只盯着地表以上的生长,更要关注地下的根系发育。
这片精心培育的土壤,如今已是硕果满枝。走在著名的“量子大道”上,你能感受到一种奇特的产业生态:实验室里进行着最前沿的探索,而隔壁的生产线上,量子产品正批量走向市场。这“楼上楼下”的创新模式,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的门就能进工厂的门。全省量子产业链企业突破100家,近三年合肥量子领域成果转化设立企业21家,这些数字背后,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更难得的是,安徽深谙“英雄不问出”的道理。在这里,既有顶尖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也有“揭榜挂”的机制创新。不管是谁,只要有真本事,都能在量子产业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让各种创新要素在这里碰撞出火花。
说到创新,安徽最聪明的一招,是让量子技术从“高高在上”变得“接地气”。中电信量子密话密信产品用户突破600万,量子计算让HIV抗病毒药物筛选准确率大幅提升,这些实实在在的应用,让量子技术从实验室的"珍馐"变成了百姓生活的"家常菜"。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以用为”的产业发展思路——技术再好,也要能在市场的大海里游泳。
当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安徽对量子产业的支持,不是简单的“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从支持企业上市,到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安徽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了差异化、全周期的金融支持。这种支持,体现对产业发展的耐心——不求短期见效,但求长远发展。
回首安徽量子产业的发展之路,最值得称道的或许不是取得了多少成绩,而是找到了一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子。这条路子,既有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有战术层面的稳扎稳打;既有政府的有为而治,也有市场的有效配置。放眼未来,安徽在量子产业的探索,不仅为自己开辟了新赛道,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样本。(作者 刘纯银)